+

[肆佰捌拾伍] 共犯,為了不寂寞而更寂寞

在台北電影節特映之後終於張榮吉導演的「共犯」終於正式上映了,

雖然這個周末有著許多大片的夾殺,但是我真的非常喜歡這一部電影,

在看著劇情介紹跟預告的時候,其實覺得會是一部類似日本典型黑色成長電影,

像是「告白」、「渴望」這一類,利用很重的情緒與懸疑推理的手法,

讓觀眾去體會社會的黑暗面,還有人在世界上被迫成長的殘忍,

這樣的走向在台灣很少見,也應該會很有趣,

但是其實我總覺得這樣的電影很容易太過沉重,很容易讓人情緒很昏暗,

所以在進電影院之前,我確實做了一些心理準備。

不過,「共犯」確實溫柔了許多,雖然一樣討論了那個黑暗面,

但卻留下了最後一絲的溫暖與微光。

 

不脫稿演出,開始進入劇情的介紹,

故事的開始是在學校常受到欺負與霸凌的黃立淮(巫建和飾),在熟悉的上課路途中,

聽見了奇怪的聲響,便往小巷中探去,竟然發現一具穿著穿學生制服的女屍。

同時間,恰巧經過的葉一凱(鄭開元飾)以及林永群(鄧育凱飾),

也成為了目擊者,林永群冷靜的播了電話報警,

下雨,濺起了血色,這時他們不知道的是,從此三個人的命運將緊緊羈絆著。

警局中的問話,明顯的凸顯著三位同校高中少年的性格迥異,

黃立淮的孤獨而靜默,林永群的模範與葉一凱的叛逆不羈,

原本沒有交集的他們,在這樣的因緣際會下相識,

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目擊了這個叫夏薇喬(姚愛寗飾)的同學意外死亡事件!

為了探查夏薇喬的死因,他們開始互動密切,

而黃立淮說出了夏薇喬是因為朱靜怡(溫貞菱飾)而死的,

三人便開始了為夏薇喬復仇的計畫,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

卻無聲的改變了他們的命運與生活!

有人害怕孤單寂寞,而選擇隱藏秘密並用謊言維繫彼此之間的友誼,

有人因為意外而被罪惡感糾纏,還有人因此成為了全校公敵,

三個「共犯」,在一起做壞事,才能是好朋友的偏頗思想下,

他們的生活,逐漸崩毀被蠶食著。

 

三個主角,巫建和、鄭開元、鄧育凱,

分別飾演了被霸凌的獨行俠黃立淮,老師看不順眼的話學生葉一凱,

以及品學兼優人緣好的模範生林永群,

三個截然不同角色,其實被巧妙的安排著,

先說說我非常欣賞的巫建和,從他牽紙鷂的手中演出的金毛,

跟後來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的洪成揖,都讓我非常印象深刻,

他也確實因此拿下了兩座金鐘獎,他每次所表現出的戲劇張力讓人不得不讚賞他,

但這次與以往他相當拿手的叛逆火爆、情緒起伏明顯,有渲染力的角色不,

一個單親家庭家境不算好,受到同學霸凌,又無力反抗的普通學生,

因為環境與生活變的陰鬱然後孤僻,這樣的角色多了更多的內斂跟意喻,

壓抑的內心戲成為角色詮釋上得重點,而巫建和確實沒有令人失望。

而另外兩位素人演員,確實在演技上遜色了不少,

因為電影的鋪成是比較黑暗與深層的內心戲,

說實在的挺考驗演員的演技的,能夠不刻意的詮釋情緒算是這些角色應該有的基本配備,

如果要求鄭開元、鄧育凱,兩個新人要有這種水準真的有一點點苛求,

但也因為這樣,他們確實有一點點刻意的矯情,

就其實看的出來他們演得很用力,不管是鄭開元要詮釋那種壞學生看似堅強的落寞,

或是鄧育凱那個罪惡感和害怕的逃避到後來的崩潰,我覺得都多了一點,

(這是不是因為巫建和那個輕輕柔柔的陰鬱恰到好處,所以對比出來的我就不好說了。)

不過好險,他們演的是與他們年紀相近的高中生,就是應該有一種青澀,

還有那種過度矯情的學生氣質,倒是反而符合劇本的青春稚嫩感,

也令觀眾得更容易的進入那個高中的青春氣氛。

然後,必須說巫建和如果用這部戲去報金馬,我覺得很有希望呀!

 

接著我一定要聊聊導演–張榮吉,這是他第二部的電影,

但真的讓人非常驚訝這樣的新銳導演的電影風格與題材的駕馭能力,

他之前的「逆光飛翔」從殘缺的世界看溫暖的微光,然後傳達了一種很正面的能量,

而「共犯」則從平凡的世界中看那個黑暗的影子,用殘酷的手法去看社會的破碎,

相較兩部電影,一樣極為細膩的聲光與編導,但卻是極端的光與影,

我想台灣新銳導演中,這樣駕馭差異性極大題材的導演也不多了。

然後說說「共犯」的電影拍攝的部分,

與逆光飛翔一樣優秀的對於光影的捕捉,利用調色處理手法讓影像多了文藝氣息,

但不同於逆光的色彩絢麗,共犯多了更多的灰階的對比,

然後張榮吉導演這次用了很多的水底攝影,也巧妙了利用了許多「水」的元素,

片頭的湖中的沉降與水草泥沙表現出的抑鬱與人性的汙濁與複雜,血水、雨水的觸目,

配合聲音層次的處理,敘事性的剪接方式,確實是相當高水準的拍攝結構,

這樣的電影通常對白很多,稍微注意一下,會發現導演有將人聲壓低,

藉由這樣的人聲細落來展現出校園人際關係的疏離,與空虛寂寞時的層次,

另外配樂的選用我很喜歡,音效利用了時鐘聲,耳鳴都非常巧妙,

至於被嫌棄的片尾曲,Flumpool的「孤獨」,我倒是沒有嫌棄他,

當然不是因為相信的關係,而是我覺得他很適當的緩解了那個沉重的情緒,

用享受孤獨的概念去看,也許也是另一種解法。

不過其實在懸疑解謎上,確實弱了一點,

但是電影氣氛跟張力夠,我想那些不合邏輯的部分應該可以被包容。

 

最後來聊聊這部電影的心得感想了,

 

說實在的,這是一部可以讓人思考很多很多的電影,

但是思考是自己的事,所以我就不多提了?

當然不會,不過為了怕太發散性的去說,

我大概會集中在「寂寞與孤獨」與「社會的濫殤」兩個主軸來跟大家分享,

先從比較容易懂的社會議題部分來聊聊吧,

從電影開頭的霸凌問題來說吧,說實在的其實霸凌這件事在校園中存在很久,

有時候不僅只是像電影中開端的暴力,的肉體霸凌,

還有像是夏薇喬被同學們貼上標籤的精神上的霸凌,

到後段,學生們在網路上自以為是正義的利用網路平台來為別人貼上公敵的標籤,

這何嘗不是一種令人害怕的霸凌呢?

電影中黃立淮那句反映了他自己的體驗,跟他後來行為的那句台詞,

「如果大家相信,那就是真的!」

其實就是這樣一個可怕的現象,網路與智慧形狀裝置的普及,

也確實讓多數暴力這件事變得更加的嚴重,

假象的正義,形成真實的暴力,然後施暴的人卻還沾沾自喜的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是壓,巫建和透過黃立淮陰鬱而深沉的說出來:

「欺負人這件事,再平凡不過的人都做得出來!」

不只是在說著欺負他自己的人,也說著自以為在幫人報復的林永群與葉一凱,

更是在說著那些不斷在網路上喧囂自以為正義的平凡人,

他們一直將自己欺負人的事情合理化著,

是壓,諷刺的很,但這社會確實病了,病得嚴重。

 

第二個社會議題,我要聊的是家庭與學校,

家長、學生與老師,這三者的關係一直都很微妙著,

電影用一個學生自殺的問題做為開端,點出了現在家長忙碌於自己事業忽略孩子,

然後學生之間的人際冷漠,同學離開人世了,似乎與我無關的不知道要寫甚麼?

那句黃立淮的:「沒人明白她為何要自殺,就表示沒人真正瞭解她」

更是寫出了無盡的疏離與冷漠,甚至還有以訛傳訛的對是非黑白太迅速做出偏頗判斷,

老師對學生自殺問題的漠視,對於好學生壞學生的刻板印象,

梁赫群飾演的老師對於葉一凱的那句台詞怵目驚心著,

「好事沒你的份,怎麼壞事都有你?」

柯佳嬿飾演的輔導老師,也非常的寫實,

我不想去苛責現在學校的輔導老師,

(不是因為敝人老姊是輔導老師的緣故)

現在學校專職的輔導老師真的不夠,對於如此龐大的學生群,

我們都知道有效的心理諮商是有上限的,

這樣塞給輔導老師三個目睹命案的個案,還要給她一堆行政要做,

而這樣戲中情節,卻是在現實社會真實上演才是令人害怕。

你說老師冷默嗎?我倒覺得她已經很認真去跟學生說話了,

她也確實盡力了做出用平淡語氣開導了學生,

那句話,也認我深思著,

「你們知道人死後會怎樣嗎?不會怎樣,就死了而已。人死了,離開了,活著人就心情沮喪,就這樣。反只要活得有意義就好。」

人死後不會怎樣,冷漠但是非常有哲理,戲謔的說了殘酷的事實,

只是我想那三個孩子太年輕,不懂吧!

我覺得其實這些社會議題,都因為了一個人際關係的淡漠而出錯,

霸凌、排擠、忽視、冷漠,

就如片中的另一句台詞,「假如能有人提早一步發現,或許就不是這樣的結局。」

 

接著我要講的是另一個主軸,「寂寞與孤獨」

綜觀電影中的學生們,有缺乏人際互動的富家女、有成天被霸凌的貧弱男孩、

校園明星般的高材生、老師黑名單的混混學生,

平凡有人緣的學姊與被保護良好的天真妹妹,

他們個性不同,唯一相同的的特質,就是「寂寞並且孤獨著」。

這部電影中,充斥著這樣的孤寂,

黃立淮因為寂寞所以用激烈手段以贏取友誼,

林永群只有跟黃立淮和葉一凱相處時才覺得真的輕鬆,

葉一凱為了珍惜沒有,寧肯被誤會也不願說出林永群,

立淮的妹妹黃詠臻(洪于晴飾)因為失去哥哥,而喜歡上填補寂寞的永群,

朱靜怡平凡,看似相處愉快,但卻不能認同孤立的行為,所以其實與人格格不入,

更不用說夏薇喬沒有朋友,又缺少親人陪伴的寂寞了,

一群孩們,耗盡氣力與生命,只希望被在乎著,

能有一個懂自己的人,明明看起來並不困難的願望,卻像是甚麼遙不可及的夢一樣。

這部電影的寂寞很深很重,也是說著現在人的生活通病,

看似人際關係良好的人,像是林永群、朱靜怡,身邊總有人圍繞著,

但卻還是無聊著,也期待有人能排遣這樣的孤單,

其實我們不也是這樣,也許剛才一起跟朋友逛街吃飯,甚至在夜店開趴瘋狂,

但回到家夜深人靜,默默地刷著臉書、微博,但卻仍是覺得空虛著,

是壓,還是一個人,還是沒有人懂你要的你想的,

我們追求的,其實自己也不懂,但這樣的不懂成了難以滿足,

而不知足逐漸轉化成寂寞,而我們卻僅能困守。

寂寞還衍伸了無盡的孤獨,霸凌的排擠,不被重視,家人的忽略,

因為缺乏被關愛,所以形單影隻,直到極致的孤單造成悲劇,

大家開始責怪,責怪霸凌者、責怪父母、責怪老師,

但這些責怪中平凡人們,想過自己的錯誤了嗎?

因為漠然,因為群眾的暴力,所以才讓寂寞被深化,孤單被轉換成極端的,

這也是共犯中用了智慧型手機、臉書,來說著這些科技與網路的進步,

逐漸侵蝕了人際的互動,我們以為方便的工具,

已經成為我們孤立別人的凶器,

也讓我們成為了讓這個社會越來越寂寞的「共犯」!

 

然後這一部電影還藏了一個文青梗,

導演用了卡謬的異鄉人作為隱喻,不走文青路線的朋友可能比較不熟,

這是一本關於存在主義的書,再說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對社會感到疑惑與迷惘,

寂寞、痛苦、冷漠、孤獨充斥著人生,但不願意屈服現實得人,成了異鄉人。

是壓,因為冷漠,所以孤獨著,但是我們總會是著對抗,

所以黃立淮想到「一起做壞事,就會是朋友了吧!」所以他營造了「共犯」,

夏薇喬,在圖書館藏下的日記,然後給了朱靜怡異鄉人的書,

希望這個看似友善的女孩,能發現並了解她的孤單寂寞,

但終究,他們仍是異鄉人。

 

引述卡謬的文字一部分,

「人們研究著我的靈魂,發現其中空虛無誤。他們稱說我沒有靈魂,沒有人性,沒有任何一個人類靈魂中占神聖地位的道德原則,所以我格格不入。但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容身,只是,他們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

是壓,我們在審判別人的同時,其實已經成為逼迫別人走向異鄉人的路,

那一個無情且虛假正義的共犯。

以上,是關於共犯的小小心得,

不敢說這是今年最精彩的台灣電影,

但絕對是一部不該錯過的電影,

網誌先生,請祝福他票房大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