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仟零陸] 網路上的專家們,還是只是那些民粹?其實有時候不太理解論述的邏輯

今天來聊聊時事吧!我想最近鬧得超級火熱的身分證事件大家應該都有點印象,
其實身邊好像有很多朋友都在問我的看法是什麼?
但說實在的,我既不是設計人,也不是政治議題興趣者,
所以我確實蠻冷靜也沒有特在的想要討論這一個話題,
然後終於在我不知道要寫什麼東西當網誌的時候,好吧!我們來聊聊這個嚴肅的話題吧!
我們來說說,關於這個其實好像很敏感的話題囉!
 
先稍稍說明一下,畢竟我知道我還是有一些「不食人間煙火」的讀者們,
所以還是會有「完全不知道」身分證發生甚麼狀況的存在們,
反正就是前些日子推出了一個「身分證設計比賽」的活動,
然後最近最後的評比出來了,但最後評比出的人氣冠軍跟最後拿走最佳設計在人氣上有著極大的差別,
也就是所謂的十萬比五十的懸殊差距,也就開始有著「比賽黑箱」的說法,
接著就開始有各式各樣的議題探討,什麼民代的關說,或是主辦單位的不公都出現了,
而站在設計師與評審立場的說法也開始有聲音出現,反正一下就眾說紛紜著,
但我就不想討論政治,又覺得我跟設計其實沒有那麼熟悉,
所以我就一直沒有評論,但又想說個幾句話的時候,
我發現如果我們拿掉了「政治因素」跟「設計評審」問題,
單純來看看這一個「活動」似乎好像可以單純的解構一下這件事情。
 
其實整個「身分證設計比賽」就是一個「政府外包的活動案」,
我們先不討論這個「案」會怎樣的落在外包廠商手裡,又會經過多少複雜的操作,
光是思考這個活動開始到最後的結果出爐的合理性吧!
首先,當公司接到一個「希望讓受眾知道並且對於「新身份證」有認知的活動企劃」,
然後就提出了一個最最簡單「辦一個比賽」的活動來吸引注意,並進行推廣活動,
(又或是政府直接推出要辦一個身分證設計比賽,然後要求廠商來標案),
然後基本上一個比賽活動最簡單也最制式的方式,就是徵稿、階段型評審跟最後的結果,
但因為「要有高曝光」的 KPI 加上這幾年莫名妙被各個政府單位關注的「網路聲量」的指標,
所以相信這是提案中必定要達成的部份,所以「網路投票」環節理所當然就會進入流程當中,
根據基本上所有各大獎項的先例,假設活動企劃有稍微做最基本的功課,
就會知道「人氣獎」與最後「冠軍」是兩個議題,我們從金曲、金馬甚至各大影展、各大音樂獎項,
都可以知道,「人氣獎」歸人氣獎,然後「優勝獎項」歸優勝獎項,
所以光是以活動設計來看,就算是46票贏得最後大獎,是沒有邏輯上的問題。
 
不過爭議似乎在,「身分證」是因該承載民意的,跟那些音樂藝術獎項不一樣,
當我看到網民說著「這不單純是專業的比賽,是意識形態問題」這樣的論述出來的時候,
我就開始發現,其實好像很多人都搞錯這個比賽的真實意義了,
首先,這個比賽算是「要發行新身份證」的宣傳,並不是「冠軍設計就是新身份證」的一賽訂終生,
而且「這一直都是一個專業的比賽」,較勁的是「設計能力」說實在的「意識形態」應該不是評比標準,
畢竟應該是身分證「設計」比賽,而非身分證的「意識」比賽,
評審也都是「設計師」而不是「社會學者」呀!
而且在說「黑箱」跟「不公」的網民,是不是都沒有認真看比賽規則呀!
在一開始就有說獎項分別成「設計獎」、「人氣獎」跟「創作獎」,
然後在第一個階段會選出八個入圍者,這八個入圍者包含「人氣獎得主」跟七個評定出的優秀設計與創作,
所以人氣獎超高票拿到沒有問題,但從頭到尾都沒有人說「人氣獎」就會是最佳設計或最佳創作,
他只是可以入圍最後階段參加比賽,有點像是他是種子選手一樣呀!
然後這真的跟十萬人的審美觀比不過四十六人的無關,就是這八個評審都比較喜歡最後的得獎作品而已,
就像田喜碧明明人氣很高,但一直沒拿過金曲獎一樣呀!
(謎之音:你為什麼要重傷喜碧!)
我不懂設計,但藝術是主觀的,就像每一年我一樣會想要嫌棄金曲、金馬的得獎讓人跌破眼鏡,
所以我一直知道「人氣」不代表他會「得獎」,而「得獎」作品也不等於就是我們未來的身分證,
得獎的設計者只是能參與到身分證設計的團隊當中,但最後的決定還根本不知道呀!
到底大家再生柒柒什麼呢?這其實就是我覺得令人疑惑的!
 
其實身分證事件只是其中之一,我發現當網路盛行之後,
大家太容易把群眾意見當作最正確的意見,好像大家都這樣說就對了?
這樣的觀念慢慢的驅使著人們變得民粹,有一些也許並不正確的概念在「大家都說」的狀態下,
就很容易變成真理,但說實在的有好多這種大家說都是「行銷人」的一種手段,
透過媒體的傳播跟操作就能帶起的風向,其實很多行銷人都是諸葛孔明呀!
「丞相,起風了!」而跟不跟風走,說實在真的還是要小心為上,
網路上的群眾聲音,有時候稍稍地靜下心思考,就會發現!
盡信「臉書」不如無「臉書」!
網誌先生,你相信這些群眾的訊息嗎?你會分辨嗎?
我們一起來努力的去在網路潮流中,找尋正確的邏輯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