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捌佰叄拾肆] 分貝人生,當生活是為了生存而過著的無奈

周一在忙碌當中,硬是擠出了時間去看了電影,今天就要來聊聊其中的一部,
這部由馬來西亞導演「陳勝吉」拍的寫實電影,與前陣子在台灣相當熱門的大佛普拉斯一樣,
是在說著「社會底層」的生活,比起「大佛」的無聲與隱喻,
這一部「分貝人生」又更直接,並且殘酷的直視著「貧窮」的百事之哀,
今天,就來分享一下,關於這一部分貝人生的一些感想吧!
一起來思考,那個在馬來西亞為了生存如何努力向生活的嘶吼!
18920489_1862347910672131_7474223753796627420_n
一樣來聊聊故事大綱吧!
阿強(陳澤耀 飾)一個很平凡的馬來西亞少年
有著跟因為丈夫離世而患精神病的母親立君(張艾嘉 飾),還有年幼的妹妹惠珊(陳彥雯 飾),
故事開始在限水的馬來西亞,阿強與妹妹用著各式各樣屬於窮人的「取水」方式,
雖然並不富裕的他們,卻依然知足的生活著,
但在妹妹在六歲生日當天因為一場意外死亡,因而改變了這個家庭的命運。
因為法規的關係,阿強無法領回妹妹的屍體,
為了讓妹妹能順利回家,阿強必須有妹妹的出生證明文件
但精神狀況不好的媽媽,卻說不清關於出生證明的資訊,
而翻遍了家中,卻沒有任何文件能證明惠珊的身份。
情急之下,阿強跟朋友求助,然後希望能夠過私下幫人偽造文書的印刷廠用假文件領回妹妹,
但偽造文件的收費相當高,因此朋友建議他去偷車轉賣以換取現金。
而可笑而可嘆的命運,卻又在這次的偷車,讓只想好好生活的阿強,面對著生存的問題,
阿強不斷的被逼著做出各種選擇,而他的生活、生命與人生,
他該怎樣選擇才能找到他命運的出口?但命運與人生有出口嗎?
 
其實這一部電影是金馬創投的影片,所以基本上在劇本上應該是無庸置疑的很不錯,
但真的要把好劇本拍成好電影其實是有相當水準的難度的,
陳勝吉導演這一個新導演,在他的這第一部作品當中,敘事相當沉穩,
用一種平靜溫和的方式,說著生活的無奈,與生存的痛苦,
導演用精簡的對白來說故事,然後利用著構圖、環境音跟演員的肢體表演來架構整個故事,
沒有很炫技的畫面,相當生活化的影像呈現,簡單的讓人感受到那個真實感,
整個鏡頭與音樂設計真的都非常有巧思,我很喜歡一開始的畫面呈現,
阿強一階一階往高高的水塔上爬,像是為了生存你必須努力的向上爬,
整個鏡頭的運用,先是攝影機緩緩從底部向上仰,望著高聳水塔的水泥鋼筋結構,
生活中必須的水,應該是隨手可得的水,卻成為了仰望般的存在,
生存的不容易,在一開始的影像就被緩緩的說著。
接著亦步亦趨的跟隨,到最後的進入水塔後卻甚麼都沒有的畫面,
然後,阿強回望入口的那一段,影像緩緩地傾斜,
也似乎在說著,即使努力的突破逆境向上的爬,但上了頂端也許也是一賞徒勞無功,
而同時也暗示著,阿強即將失衡的人生,導演利用這樣的影像讓觀眾感同身受著。
對!沒錯,連一開始的開頭影像就有很多故事了,這就是勝吉導演令人驚訝的細心,
其實勝吉導演,利用了這些影像,而不是對白來暗示著電影的核心,
「永遠困在不斷回到原點的宿命」,這就是分貝,這就是百事之哀的「貧」。
 
導演用了各式各的暗喻隱喻來說著社會反思的議題,
非法拆遷、治安問題、供水失衡、醫療法的缺失,以及單親家庭的問題,
而導演用的不是抨擊或是直接的針貶,更多的是利用影像與聲音來暗喻來表達,
像是阿強因為總總不順在路上騎車,背景出現的「吉隆坡與你同在」,
這樣富有對比性的隱喻,緩緩地露出那種嘲諷。
還有像是城市陳舊的斑斕,對比天空上出現的燦爛煙火,
破敗與壓迫感跟老舊的貧民區建物,對比著豪華的議員家派對,
在同一個城市裡同時有著悲傷與歡樂,都在這樣的影像,讓人感受城市的黑暗面。
其實很以一個新導演來說,把這樣的故事詮釋的完整,
但確實也把電影架構的很沉重、很壓抑,
雖然,據說整個故事的構想是來自於瑞蒙卡佛的A Small, Good Thing,
一個在講極端苦難中的一絲絲希望微光,但同樣的這樣的光卻對於傷痛沒有任何的幫助,
只是一件很小、很美的事,有時候會讓人忘記了傷痛,
電影最後的收尾,也有這樣的異曲同工之妙。
 
另外,導演空白了很多人的故事,角色他留白了好多故事沒說,
但很巧妙的架出了這個好多空白的無奈,像是妹妹出生的不明?
然後,阿強被說成是「流氓」的原因?以及媽媽的男人?精神病的原因?
他絲毫沒解釋這些可能很有感情張力的故事,但也因為這樣的留白,
似乎架構出一種無法說也不知道該如何說的哀傷,讓這樣的沒有故事形成了另一個故事。
不得不說,這樣的新導演很令人驚訝也期待,話說好像他又拿到了金馬創投,
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呀!
 
然後要聊聊演員拉!先說說男主角吧!
陳澤耀詮釋的阿強,一個社會底層的青年,他的對於社會的憤怒與無力感相當自然,
雖然在他跟幾個朋友的對戲還看的出來的他的青澀,還有一些情緒戲的轉折不太流暢,
但跟張艾嘉的幾場對戲,都非常自然!不管是口條,或是在後段的情緒轉換,都是相當不錯的!
尤其這是一個相當壓抑的角色,要同時去處理一個其實年輕人的衝動,
跟屬於這個角色的超齡的成熟感,他都處理得很漂亮了!
他的情緒轉換很順暢,憤怒失控到徬徨迷惘,最後的平靜看淡,
層次相當分明,也不會覺得太刻意,自然應該就是他最亮眼的部分!
但跟他對戲的這些角色真的非常搶戲呀!
葉朝明與劉界輝飾演的損友,混混的那些的氣氛跟分為都很棒!
然後我要大大的聊一下張艾嘉,詮釋一個精神疾病的母親,
要隨時切換在幻聽囈語的病人,以及一個母親的態度與角色,
在兩個情緒的轉換間相當的驚人,
而且這是一個非常接地氣的角色,張艾嘉本身氣質的貴氣卻完全鉛華洗盡,
我很喜歡她的那一場戲是在她拿起剪刀與阿強對峙的那場,
整個歇斯底里的精神病與阿強的媽媽,像是兩個靈魂不斷交換一樣,
另外,還有那場在醫院的戲,平靜到恐懼又平靜在恐懼的掙扎,情緒的快速切換精準呀!
還有還有,在車上她開心的吃雞腿,然後開窗說下雨了的畫面,
把貧困與悲苦的喘息感相當漂亮的詮釋著!
是說我真的不確定張艾嘉的大馬式華語會不會讓人出戲,我個人是沒有,
聽到看過這部片的馬來西亞朋友也跟我說,他覺得張艾嘉的口條沒有問題!
雖然還有另一個朋友說,唯一的敗筆是在最後的下雨了,
聽說大馬式華語說的是「ㄌ一ㄠˇ」而不是下雨「ㄌㄜ˙」,
不過對於台灣觀眾應該沒有太多感受啦!整體上張艾嘉還是演出的很棒啦!
 
分貝人生,貧,人生!主軸就是在講社會底層的聲音,
說著那些人生困境,然後墜落深陷,那些底層的無奈。
而分貝,不單純是貧,更是底層人民的一種吶喊,
只是就像這部片的無奈,這樣吶喊就算再大聲再聲嘶力竭,
卻仍然沒有讓上面的人聽到聲音,但就像最後阿強的選擇一樣。
好啦!我要放點雷啦!
─────────防雷縣─────────
電影中阿強不斷的做出選擇與行動,
醫院排隊、出生證明的處理,然後像是不報警這些事情,
旁觀的我們都會覺得阿強可以也應該做出更好的選擇,
但我們卻也知道,人生很多時候不是我們能做出選擇的,
尤其在阿強在公車上跟媽媽說的那句看似氣話,
卻是深沉哀痛與無奈的「跳下去,不然就是繼續坐著」,
「分貝」的人生,可以選擇的選項有時候少的跟沒有選擇一樣。
當生命不是不想奮鬥,而是當我們想過著「生活」的時候,
卻只能用盡全力讓自己能「生存」而已。
阿強從妹妹死去後開始的異常平靜,並不是因為他不想吶喊,
而是那種無奈,也是種令人哀傷的豁達,
尤其他開著車帶著媽媽的平靜與安靜的時候,
他也許有他的選擇,但導演卻讓我們自己去選擇了,
是賣車換錢把妹妹接出來,然後承擔接下來可能會被查到的肇事逃逸而入獄,
又或是帶著媽媽一起離開人世?不再選擇生存?
被社會放棄?還是放棄社會?
也許地球依舊在轉,日子依然得過,但人生的出口呢?
聽說,這部電影拍出了很多馬來西亞的樣子,
阿強不找警察因為馬來西亞人從小就被教育別太相信警察,
無預警停水,人民卻習以為常,
這些其實很另人驚慌的社會現象,卻很少被討論,
而導演卻很細節的說著這個故事。
結局很開放,阿強的選擇是怎樣我們不知道,
而他為什麼做出「回去開車」的選擇也不清楚,
他到底是因為體會到撞人逃逸所以決定從惡如流?
又或是清楚知道依舊逃離不了低下階層的牢籠,所以淡然的想要過最後的美好時光?
當他異常平靜地開著車,看著媽媽吃著美食,
說著明天會將妹妹的屍體領出來,
突然下起的雨,也不知道能否緩解無水的困境,
但是否會是一件A Small, Good Thing?
這向命運嘲諷般的情節,沒有結局卻給了最好的結局,
buat apa susah,susah itu tak ada gunanye(有什麼難過?就讓它消逝吧)
那一句兒歌,好光明、好純淨,但卻好殘忍,
明明整部電影,勝吉導演都刻意的很不煽情,但那首明明不悲傷的童謠,
卻深沉的、讓人哀傷卻無法宣洩著!
孩子眼中簡單的問題,也許會是大人們無法去面對與處理的難題!
而貧窮就是這樣的悲歌!
最後的片尾曲唱著,
「我們在無限的孤獨中漂流,望著早已消失的星球,
彷彿只要活下來,就能找到出口。」
但活下來了,出口又會在哪呢?
這是一部很沉重卻很簡單的電影,如果你想去看看另一個國家的議題,
如果你想感受並思考著那樣的生活與生存,
這是一部非常值得去被觸動的電影!
網誌先生,你是否聽到那個來自貧窮如梭的分貝人生呢?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