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佰捌拾玖] Bird Man,鳥人,創作者給市場的重擊,飛往天空的墜落

從電影還沒上映我就一直想去看的電影,然後回到高雄就一直莫名地忙碌著,
終於撥空看完了電影,然後默默的覺得是衝擊性很強,後座力很深層,
必須說今年奧斯卡的評審應該真的很頭痛,
從控制、年少時代、愛的萬物論、進擊的鼓手,到這一部的鳥人。
外語電影真的是發光發熱到了異種令人驚訝的程度。
而對於鳥人,我想如果相愛的七種設計是所有廣告、企劃、設計人必須要看的電影,
那我想鳥人是屬於所有創作者都必須看一看的電影,
而且是一部堪稱典範的電影,
不管是劇情的結構、拍攝的手法、演員的演技、配樂的製作,
都是非常堅實的一部電影呀!
所以接下來就讓我好好的來介紹跟分享一下了。
pl_fben22562232_0006
Riggan Thomson(Michael Keaton飾)曾經是電影Birdman的主角,
當初演出超級英雄的他曾是紅遍半邊天的巨星,
但歲月不饒人,年華老去的他因為受限於當時紅翻了的電影形象,
所以被貼上了「前」超級英雄的標籤,不管他任何新的作品或著突破都不被重視,
所以他在百老匯即將開演的新戲,成為他演藝生涯中的翻身轉淚機會,
但從開演前就開始麻煩不斷的,從對戲的男演員意外受傷,
由Lesley(Naomi Watts飾)介紹來救火的Mike Shiner(Edward Norton飾),
雖然富有名望但卻不時出包找麻煩,
而剛出勒戒所的女兒Sam Thomson(Emma Stone飾)對於他他的心生疏離,
現任女友Laura (Andrea Riseborough飾) 的質疑不信任,
前妻Sylvia(Amy Ryan飾)的出現像是提醒他的輝煌不再,
然後好友Jake (Zach Galifianakis飾)又不斷地說著票房、訴訟案、還有演出的危機,
還遭到Times的頂級戲劇劇評人Tabitha Dickinson(Lindsay Duncan飾)的嫌棄,
在這總總考驗中,說著電影與劇場的矛盾,說著走紅跟落魄的冷暖,
而Riggan在現實與虛幻生活之中,到底是超級英雄還是魯蛇?
 
一樣先進入關於角色的部分,
由所Michael Keaton飾演的Riggan其實與他本人的背景有一些雷同,
都是因為英雄電影的演出而走紅,曾演出第一代蝙蝠俠的Michael Keaton,
人們似乎只記得著他所代表的那個角色,而很難去注意它其他的作品,
在電影結束後,只剩那個英雄的光環被觀眾記得,卻忘記了這個演員一樣,
Michael Keaton的情緒鋪陳非常驚人,從傲氣到寞落,然後還有精神分裂的不分,
堪稱是縱橫全場的演出,相當的搶人注意呀!
然後Emma Stone演的女兒Sam,演活了一個在有著忙碌的名人父親卻缺少關注的女孩,
那個與父親的對峙,跟到後來的軟化,都很有層次感,
我印象做深的那段戲,是他跟Michael Keaton爭執的那段,
從義憤填膺地數落著父親,到安靜沈默,最後的對於父親落寞的歉疚,
一整個很完整的情緒詮釋,相當有味道的演出。
而我其實很喜歡關於百老匯的四個演員,
Naomi Watts演著努力拼命為了夢想要在百老匯演出的女演員,
幾段情緒的衝擊戲都很飽滿的呈現,像是舞台上下的情感交錯,
這種幾乎是一秒鐘轉化情緒的能力很驚人,更嚇人的是同時渲染給觀眾的渲染力;
Edward Norton演出那個真實人生中索然無味,然後有點惹人討厭的男演員,
在演出時卻是極致的真實,燃燒靈魂,非常有存在感,
Edward Norton把那個舞台上的光芒四射,舞台下卻世俗無味的對比詮釋的很驚人;
而Andrea Riseborough的跟導演有一腿的糾葛與複雜也詮釋的很明確,
那種想得到的更多,卻不踏實的真實感,讓人印象很深刻,
Lindsay Duncan戲劇劇評人冷漠而犀利,那種高高在上還要有著壓迫感,
其實也是一種很讓人難以忽視的演出,
而這四個人就營造出了不管是劇場、電影界,甚至整個娛樂業界的縮影,
在他們身上就看到了這個圈子中的黑色幽默呀!
另外,完全Zach Galifianakis與成名作醉後大丈夫不一樣的演出,
現實而嚴肅的表演,也讓人出乎意料的驚艷著。
 
電影的劇情結構大概就是這樣,圍繞著一個走下坡的好萊塢演員,
想靠著一部Raymond Carver改編作品翻身的故事,
然後Carver這位作家在電影雖然沒有出現,但卻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也是賦予這部電影更多文學性質的部分,
然後基本上我就不做文學深度探討跟研究了,
雖然我覺得這部電影如果要看的很深,應該要稍微瞭解一下Raymond Carver,
所以我稍微介紹一下下他好了,
Raymond Carver是一個很特別的作家,是很晚才走上文學創作路的半路出家者,
文字風格是精簡冷冽的,他文章中的主角往往是被生活壓力壓得無法喘氣的小人物,
用他自己的生活體驗寫作,但是因為不是正統的文藝創作者,
在那個時代,有許多理論派的作家會抨擊他,
這個作家,確實如同電影主角一樣的背景,相似的他們用Carver的劇本,
再次得演繹著自己的人生,至於選用的劇本,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我就不多聊了,
基本上如果是要去思考電影的影含義的人,可以再看看因為角色設定有一點點關係,
不過沒看過也是不會影響觀賞電影的。
 
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 這個墨西哥導演,真的是很嚇人呀,
作品不多的他,從愛是一條狗、靈魂的重量、火線交錯、最後的美麗到現在的鳥人,
這次不但用了他擅長但是很難處理的多線交錯敘事,
還用了一樣很具技巧性的一鏡到底的長鏡頭,
這些都是一旦處理不好就會讓觀眾看不懂,然後不買單的手法,
卻在他的編導之下,再度讓他披上了天才的名字。
然後,在配樂上,一個鼓手配樂的方式很大膽也很創新,
Antonio Sanchez用有些感覺不規則跟跳要是的節奏鼓聲貫穿了整部電影,
韻律與節奏不同的鼓聲如同是男主角腦中的聲音呢喃一樣,
你不能說悅耳,單獨聽應該無法聽下去,但是搭配著電影劇情,
卻十分巧妙地說著那樣的情緒跟故事性,
然後,電影配樂中不時出現的古典樂,從馬勒、柴可夫斯基、拉赫曼尼諾夫和拉威爾,
也同時在撩撥觀眾的的聽覺情感著,
搭配著片頭跟片尾的字幕跳耀感,音樂跟畫面真的是被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做足了。
 
開始來聊聊心得,會多多少少雷一下,
這部電影其實活生生的寫的現在所謂娛樂圈(包含電影、電視、舞台劇)的諷刺,
先是近年來英雄電影的賣座現象,好像只要有個英雄有很絢麗的大場面,
夠刺激,夠精彩的畫面,爆破呀、打仗呀!就可以搶走所有人的目光一樣,
但最後其實大家對於劇情印象不深,對於電影只記得有個英雄存在,
誰演的?誰拍的?其實好像不重要了,
而關於戲劇的生態,講了演員合作的火花,戲劇展演的資金問題,
然後電影圈跟戲劇圈的互相敵視,
(如果認真說還是戲劇圈覺得電影圈不是戲劇,電影圈嫌棄電視圈沒有格局。)
接著則是,很多知名劇評人可以很簡單的貼標籤般的毀了一齣戲,一個演員,
而觀眾卻只愛特效跟裸露,腥羶色跟有刺激性的畫面,
還有影射為了票房努力去做一些很超過的宣傳,甚至假戲真做的部分,
演員逐漸迷失自己的真實人生,還有那些當紅但是卻不知道在紅什麼的炸子雞們,
這些生態確實就是現在的所謂的文創圈的畫面,
也是許多創作著因為市場而屈就之後,所形成的一個弔詭的畫面,
相當的諷刺,卻如此的真實呀!
 
另外想跟大家分享的是Sam這個女兒角色,從年輕人對於生活沒有目標卻又不滿現況來看,
在父母的呵護下,在一個資訊膨脹的世界長大的年輕人,
有著很獨特的世界觀感,而也是現在大多數年輕人的樣子,
而我們,是不是也是這樣的不滿現狀但卻找不到出口,
然後另外一段是父女之間的互動我也很有感觸,
我覺得女兒對付清說出那些話語,很真實的說著現在很多長輩們的狀態,
用自己的價值觀衡量這個社會,還有這些新新人類們,
但是卻沒有想到自己所認知的跟世界的趨勢開始有了差異,
然後當自己認知的存在感被推翻,才會驚覺世界不如所想,
不過這樣的真實感卻相當傷人,因為最後Sam認可父親是因為那個荒唐的瘋狂,
最後那個鏡頭,先是往下看沒看到然後抬頭的微笑,˙真的是很有餘韻未覺的開放結局呀!
 
然後,要說說關於創作者的觸動感,
在電影中,Riggan對著影評的怒吼,
「我可是用我的生命去創作這部作品,這就是我的全部熱情」,但卻被冷漠的回應,
其實在電影中說著創作者的孤獨感,許多創作者都想要讓自己的作品被認可,
甚至努力的想要做出給全世界的人欣賞的傑作,
但是很多人卻是不理的「甘我屁事」一樣,像是Riggan在鳥人之後,
想努力的力求突破,卻不被看好,觀眾欣賞到底是什麼?
創作者要做自己?還是順應市場?這也許會是永遠在創作上的兩難吧!
而當Riggan終於用巨大的犧牲換得了那一些些的掌聲,
但是那些影迷的祈福,媒體的追捧,是真的他的成功麻?
還是那個「存在」只是被虛構出來的,實際上屬於創作人自己的靈魂,
早就是在舞台上那句「我不存在」時就已經隨之消失了?
另外,在Riggan飽受劇評刺激後買醉,那個路邊排戲的台詞也很有趣,
是莎翁的Macbeth,這好考較文學功底,
是一段關於Macbeth因為被兵臨城下後聽到妻子自殺的絕望後的獨白,
就是相當有名的「虛無主義者的獨白」,
跟電影中有關係的我稍微把原文跟大家聊一下拉,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人生只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
一個在舞臺上比手畫腳的拙劣演員,而後默默無聞;
它是一則蠢人所說的故事,充滿喧嘩和焦慮,毫無意義。」
在莎士比亞筆下,雖是絕望,Macbeth仍奮勇作戰著,
這也跟電影中Riggan最後的戲中戲所表現的穩定跟傑出一樣,
在萬念俱灰之後,在被說自己是徒勞無功之後,還是試圖用最後的力量為夢想拼搏,
這也就是許多創作人令人感佩的力量呀!
鳥人藉由舞台劇的戲中戲,交錯著幻想與現實,
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巧妙的影像設計,跟天衣無縫的配樂,
從文學、從演員的戲劇張力,創造了一個對於創作世界的感慨,
對於這個太多資訊的時代,還有許多社會現象的嘲諷,
在片頭中來自Raymond Carver的晚期斷章,
“And did you get what you wanted from this life, even so? I did.
And what did you want? To call myself beloved, to feel myself beloved on the earth.”
「你是否得到你人生所期望的?我得到了。
你想得到甚麼?稱自己為摯愛,感受到我自己被世上所愛。」
給了這部電影很好的註解,
也算是給所有還堅持自己的創作人,一個最大的安慰與同理吧!
以上,是對於鳥人的小小心得,
一鏡到底確實是比較難看得懂,還有不好理解的多線,
不過這部電影卻是很寫實又很黑色幽默的有趣電影,
也許沒有那樣的娛樂,但是不仿去感受一下這樣的氣氛吧!
網誌先生,我終於寫完了電影心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