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肆佰零肆] 中庸的道理,在解脫中逍遙。

在臉書轉了那篇文章,目的不是要跟大家討論怪力亂神,

為了怕大家理解錯誤所以我決定好好的來聊一下這個話題,

(迷之音,明明就是沒梗說,所以硬是找話題聊就承認吧!)

路人如果還沒搞清楚我在說哪篇文章,我是在說我今天在臉書上轉了一篇文,

是南懷瑾先生的「世界上最可怕的魔是『佛魔』」,

是的文章是講比較佛道學說的東西,

可是其實裡面我很喜歡幾個概念,所以就分享了。

 

首先,文中有討論到對於很多修者,都會說自己是修道人、是學佛的,

或是說自己懂法、懂道、懂禪,然後滿口的經文理論,

儼然一派大師,但又有幾多人了解真正的禪意、道法以及規則。

我覺得不管修什麼,也許你念的是可蘭經、聖經、六祖壇經、還是道德經,

不需要去拿出一個了解明白的樣子,不用去好像自己多與眾不同,

因為其實真正了解跟明白的人並不會有那個傲氣跟強勢的,

而這樣的道理不只再說修道這種事上,

不管做事做人,這樣曖曖內含光的簡單道理,其實是國中的時候就學會了不是嗎?

只是在這種所謂修道上,更應該去思考著,

也許真的有人能感受到不同的世界,

也許有人對於世界的道法,或是深沉的禪意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但這並不需要拿出來彰顯著。

 

我非常喜歡那句,「學佛是學解脫,學道是學逍遙」

好精要的一個評論跟用語,

很多人認為,佛是要為善,要十戒,要刻苦,要樸實,

反正有好多好多的規定,但你真的知道佛的本意了嗎?你又懂得多少善了嗎?

這些戒律、規定真的能讓你明心見性了?

還是這些規則,只是在你生活在這個世界大框框中,再加上一個小框框,

然後你就以為這樣的小框框就是善,就是超脫了?最後卻其實被束縛了!

是壓,佛學不是要你般若來波羅蜜去的,不是那些佛學、經典能有佛意的,

文章中的佛、上帝、張天師的玩笑,其實我覺得才是最需要堪悟的事,

形式的拘泥下,又怎樣解脫?

至於道的逍遙,我倒是覺得很多人對於道教的印象都是在那個神通的部分,

但是我真心的覺得,在道家中最有價值的是他的思想,

怎樣不為物所拘束,怎樣逍遙自視,

當一群傳說中很厲害的修者,用著很厲害的神通在普渡眾生的時候,

是不是在忘卻了道的無為,道的隨緣了?

既然是逍遙,又何須多干涉,或是要動用到他們神通呢?

我們也許都能自己解決處理,而那些信仰,就讓心有所依託就足夠了,

迷了,就很難逍遙了。

 

文中引用了道德經裡面一句經典「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其實也是我寫這篇網誌很大的一個原因,

他的原文是道德經五十八章中的,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有人可能三百年沒看文言文了,我非常好心的來翻譯一下,

「當政治是寬厚清明的,人民就純樸忠誠;當政治苛酷黑暗了,人民就就狡黠、並抱怨著。災禍呀!幸福是依傍在他的旁邊的;而幸福呀!其中潛伏著災禍。而誰會知道到底是災禍還是幸福呢?這沒有杭良的標準的。正義是會突然轉變成歪邪,良善事會突然轉變成醜惡,人們對於這樣的迷惑,已經很久了。因此,懂得道的聖人,是方正但不生硬的,有稜角但是不會傷人,直率的但不過於放肆,光亮的但不刺眼。」

我想大部分人熟悉的應該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但在文章中卻提到了比較不熟悉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而我又說他很經典,

原因不是我想舞文弄墨,只是覺得這句話其實是中庸之道很重要的概念,

也是我覺得大家都應該去學習跟理解的,

雖然物極不一定必反,在極端當中確實有獨樹一格的道理,

但那是對與某些事有很單純的信念之下,沒有強求的極端,而我身邊有好多這樣強求的人,

南懷瑾先生用另一個角度解釋了其無正也,是呀!很白話的,沒有所謂正確的,

因為過正,就是偏頗了,東西偏了想要扶正,扶的過頭了,就偏了。

而信念過於堅持,超過自己本分的,那信念就會傷人了,

對於那些修道人,超過自己該擁有的,或是應該說或是懂得,

而信仰這件事,確實是好事,有信仰有方向,當然很好,

但信仰超過了而干預生活與自我的同時,那這樣的信仰也就失去的他的好,

我覺得「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確實是道德經這一章中非常核心的兩句,

我們要學好的,但不應該過於的去走到你以為好的極端,這難免就偏頗。

 

短短的一篇文章,說了好多應該知道跟其實知道的道理,

我們很清楚中庸的重要,但常常卻會因為追求自己的善而失去了些東西,

然後就被束縛著,忘記了最初追求的單純,

看著這篇文章,然後寫下落落長的心得,

只是想跟朋友們分享著,單純的聊聊中庸的概念跟提醒。

以上,

是小小的心得。

網誌先生,請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