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叁仟零貳]那些突然出現在社會版的藝文版?

親愛的各位捧友們,今天順利活下來了嗎?晚上忙完之後,家姐叫我看新聞,如同往常一樣,我隨意滑著手機瀏覽新聞,看到了熟悉的名字,因為標題是「XXX涉殺人未遂」我有點驚訝,所以就點開了,除了熟悉的名字跟人,又看到了另一個熟悉的面孔突然從螢幕中浮現出來。除了知名的那個,還有一張我認識的臉,一張我曾經在聚會中見過的臉,一張我曾經與之交談、共享酒食的臉,起初,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甚至以為這是某種巧合,或者只是長相相似的陌生人。然而,當我仔細閱讀報導內容,這確實是我認識的人,一個涉嫌教唆殺人、一個殺人未遂。那種感覺無法用言語完全形容,像是世界突然變得陌生,又像是在一個熟悉的房間裡發現了一個從未注意過的暗門,我開始回想與他相處的點滴,他們在聚會上的笑容,他們對我的客氣與禮貌,這些記憶片段此刻看來竟顯得如此不真實。

報導中詳細描述了整個事件,我就不多談了,畢竟很容易被查到是誰,我知道他們是朋友,甚至曾經看著他們一起在飯局上談笑風生,卻從來沒有察覺到他們之間可能存在著這樣的關係和狀況。雖然我與他們都只是那種所謂的「酒肉朋友」,平時見面不多,但偶爾也會聯繫、閒聊,甚至一起吃飯,想到曾經與他們坐在同一張桌子上,分享食物與笑聲,聽著他們互相交談,現在回想起來竟然讓我覺得感慨,這不是電影或小說中的情節,而是真實發生在我生活圈中的事件。那種難以名狀的違和感,那種「原來如此」與「不至於吧」交織的矛盾情緒,深深扎根在我的心中,我開始質疑自己的判斷力,也開始重新審視周遭的人際關係。我們真的能夠了解一個人嗎?還是我們所見的,永遠只是他們願意展現給我們看的那一面?

當初認識這兩位朋友時,他們給我的印象並不特別突出,也沒有什麼令人警覺的地方,他們談吐間偶爾會有些「幹話」,那種在朋友圈中常見的玩笑或不經意的抱怨,但總體而言表現得相當友善、有禮,他們會關心朋友近況,會在適當的時候表達祝福,也會分享生活中的瑣事。他們之間的互動看起來也很正常,就是普通朋友間的玩笑和交流。這些行為,在當時看來,不過是正常社交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是相當「普通」的表現。然而,新聞事件如同一道閃電,照亮了人性中那些平時隱藏在黑暗中的角落,那個一次小小的口角爭執,竟然能夠引發如此嚴重的暴力行為,我開始思考,那些表面上的友善和客氣,是否只是一種社交面具?那些看似無害的「幹話」背後,是否隱藏著更深層的情緒和想法?特別是當我回想起某人有時會抱怨生活中遇到的不順心事,另一人則常常表示「兄弟有難,必須相挺」這類的話,現在看來這些話語似乎有了全新且令人不安的含義,他們之間的那些私下交談和計畫,到底包含了什麼不為人知的內容?兩個看似無害的人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得如此「正常」,卻因為一次交通糾紛就策劃出如此駭人的報復行為?

人性的複雜性在此刻顯得如此鮮明,我們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面向:公開的、私密的、理性的、衝動的、善良的、陰暗的。大多數時候,我們只會展現出社會認可的那一面,而將那些不被接受的想法和情緒隱藏起來。但這些被壓抑的部分並不會消失,它們靜靜地存在於表象之下,如同暗流般潛行著,有時甚至連我們自己都難以察覺。這裡吊一下書袋,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陰影」概念—那些我們不願承認、試圖壓抑的人格部分,這些陰影並非總是邪惡的,但它們確實代表了我們不願面對的一面,當這些陰影得不到適當的認識和整合,它們可能會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有時甚至是以破壞性的行為。或許,我所認識的這兩位朋友,他們的陰影部分在某種環境或刺激下被激發出來,導致了那些令人震驚的行為,又或許,他們一直都有著我所不知道的一面,只是我從未有機會見識到罷了。無論如何,這些事件深刻地提醒了,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整體,而非單一的存在,我們看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水面下隱藏的部分,有時比我們想像的要龐大得多。

回想起來,初次見面時雖然他們表現得再友善,我心中卻不自覺地升起一種莫名的距離感,有時候明明有共同好友,對方也沒有做出什麼明顯冒犯的行為,但就是無法讓自己敞開心扉,建立更親近的關係。過去,我曾將這種感覺歸咎於「個性不合」或「緣分不夠」,但現在我開始懷疑,這是否是我潛意識中的某種防衛機制在運作。人類的「直覺式判斷」的能力,確實能夠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資訊,並做出快速反應,這種能力在人類演化過程中至關重要,幫助人的祖先在危險環境中生存下來。當我們感受到某種「不對勁」,卻又無法具體說明原因時,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潛意識捕捉到了某些微妙的線索,一個不自然的眼神、語調中的某種異常、身體語言的細微變化—這些都可能被我們的「第六感」解讀為潛在的危險信號。想到這裡,我不禁回憶起與那兩位如今涉案的朋友相處時的某些瞬間。當時,或許有些細節已經引起了我的警覺,只是我沒有特別留意,特別是他們兩人之間的互動方式,有時候會給人一種微妙的共謀感,好像有些話題只有他們兩人心照不宣。現在回想起來,某人似乎經常對生活中的不公平表達強烈的不滿,而另外一位則總是迅速地表示認同和支持,當時我以為這只是關係比較好的朋友之間的相互支持,但現在看來,那種互動方式背後或許隱藏著一種危險的思維模式,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這些事件之後,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際關係和友誼的本質,真正的友誼應該建立在什麼基礎上?我們能否真正了解另一個人?又該如何在保持開放與維護自我界限之間取得平衡?感慨著我們永遠無法完全了解另一個人,甚至有時候連我們自己都難以完全理解,每個人都有著複雜的內心世界,受到無數因素的影響和塑造。認識到這一點,不僅有助於我們以更包容的態度面對他人,也能幫助我們保持一種健康的警覺性,不輕易將自己的安全和福祉交付給他人。在保持開放與維護自我界限之間取得平衡,是一項需要不斷練習的技能,一方面,我們需要願意敞開心扉,給予他人信任和機會;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尊重自己的直覺和感受,設立適當的界限來保護自己,這種平衡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隨著關係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而調整。親愛的網誌先生,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人際世界中,也許最重要的不是尋求絕對的確定性,而是學會與這種不確定性和平共處,並在其中尋找真實和意義。畢竟,正是在這種複雜性中,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人性的全貌,也才能找到那些真正值得珍視的連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