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貳仟柒佰陸拾陸] 又到了計畫開獎前的日子?

親愛的朋友們,今天順利活下來了嗎?話說每年的六月底,對於很多的學術人來說應該都是煎熬的日子吧?是的不管是國科會改了兩次名字,或是教育部的教學實踐,大部分的研究計畫申請案的核可日都在這一段時間會開獎,所以確實是人心惶惶呀!不過歷經了很多次的計畫「未通過」,我是覺得我現在的心真的強大了很多拉!就真的沒有太在乎這個計畫有沒有過,反正研究議題還是得做下去,畢竟之後還是要想辦法投稿跟升等就是了!至於會不會拿到補助,我真的覺得他跟思念一樣,是一種很玄的東西!(謎之音:久違的歌詞梗嗎?)

其實我真的覺得這就像是比賽一樣,每個人都會希望自己得到好的成績,但是資源是有限的,所以只會有少數人獲得所謂的「補助」,就像運動比賽一樣,就算你很傑出,但前三名永遠都只有三個,只要還有人比你更優秀,你就不會是獲獎的那個,而這樣其實也不需要難過跟感傷,因為真的不是你「不好」,而是你只是沒有那些人「優秀」而已啦!(謎之音:所以你是在幫你自己提前打如果沒有通過的預防針嗎?)另外,其實有時候好好的把計畫做好,如果之後這個計畫有很棒的結果,像是發表了不錯的期刊之類的,不就可以證明自己的計畫其實是很不錯的嘛?但我真的發現,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常常都是因為計畫沒有通過就放棄自己的想法,覺得那個想法不夠優秀了,其實有時候會覺得很可惜呀!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學術環境中,得失心往往成為我們最大的敵人,過於在意結果,不僅讓我們壓力倍增,也可能讓我們失去對研究本質的熱愛,學會「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心態,是我們在面對挑戰時所需要的智慧。研究計畫的核可與否,確實影響我們能否獲得資源支持,但它並不是我們學術生命的全部,但每一次的失敗,都是成長的機會,我們需要以更開闊的視野去看待這些挫折,將其視為提升自己能力與品質的契機。畢竟,學術研究的核心在於不斷探索與發現,而不是單純的名利與地位。(謎之音:你是在正能量什麼鬼的?)在面對計畫未通過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更加堅定地推進自己的研究,尋找更多元的發表平台,讓自己的工作得到應有的認可,有時候,一個未被即時認可的計畫,可能在未來會因其獨特性與創新性而大放異彩。我們需要相信自己的想法與努力,不因一時的失敗而放棄,與其過度在意結果,我們更應該重視過程中的學習與成長。每一個研究計畫的撰寫與執行,都是我們提升自己專業素養的過程,這些經驗累積起來,最終會在我們的學術生涯中發揮重要作用。

最後我要說,「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這樣的的心態,其實可以讓我們在面對競爭與挑戰時,能夠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坦然,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能從中汲取力量,繼續前行,這種心態,不僅讓我們在各式各樣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也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黑!親愛的網誌先生,讓我們一起學會在每一個過程中成長,不管是失敗還是成功,以平常心對待每一次挑戰,堅持自己的信念與熱情,無論結果如何,都能坦然面對。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生活的樂趣與意義,並在這條路上不斷前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