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貳仟陸佰玖拾柒] 清明,春捲與潤餅,民俗與食物!

親愛的各位捧友們,今天順利活下來了嗎?今天是清明節,算是華人很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我們對先人的尊敬和思念之時,這一天,我們習慣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墓地、掃墓、祭拜,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和敬意。而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除了祭祀和掃墓外,今天要來聊一聊在飲食方面也有著獨特的傳統習俗,在祭祖的儀式中,食物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潤餅,就是清明節飲食文化中的一個重要角色。

而其實,如果有稍微研究的朋友,會知道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相傳是由古代的「寒食節」演變而來。寒食節的日期在冬至後的105天或106天,又稱禁火節,是為了警告人民小心火燭,下令老百姓禁止生火舉炊而來,所以在這個時候百姓必須事先準備好食物,在這一個期間所吃的冷食物,即所謂「寒食」,此後便有了這個所謂的「寒食節」。然後,因為寒食節與清明的時間相近,慢慢的就開始合併過了,所以因此寒食的活動就沿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和清明也就沒有什麼區別,現在已經很少聽到寒食節了,所以一些習俗仍有部份保存於清明節中。就像前面說的,寒食節,又稱禁火節,是一個禁火的節日,這一天人們不能生火烹飪,因此春捲成了清明節期間的熱門食物之一。現代人雖然已經不再嚴格遵守禁火的習俗,但對於春捲與清明節的聯繫仍然存在,成為了我們紀念和傳承傳統的一部分。春捲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國。據說,春捲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當時人們在春天吃春捲以慶祝春天的到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春捲的製作方法和內餡也不斷演變和豐富,成為了華人美食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而因為是在春天這一個時節當中,慢慢潤餅開始有了「春捲」的別名,也因為清明,剛好就會成為必備的祭祀食物之一。然而,許多人對於潤餅與春捲的差異感到困惑,這些年都會有網友在網路上的發文也引發了討論,慢慢的因為南北製作過程和內餡的不同,開始有了春捲與潤餅的不同,北部的比較常稱呼為潤餅,其中的北部潤餅餡料大多是川燙,所以水分會比較多,會有以紅糟肉為主的肉餡,花生粉中的糖粉會偏少,清淡帶有點鹹香味,蔬菜配料多以高麗菜、紅蘿蔔為主,吃起來濕潤一些。而南部比較常稱呼為春捲,餡料多半要先熱炒過,口感比較清爽,餡料多用豆乾、高麗菜、香菇,選用的肉類多以香腸、滷肉為主。嘉義特有吃法還會加入油麵,最後再加上厚厚的花生粉、糖粉,南部潤餅餡料多半要先熱炒過,偏甜且厚實。另外,除了在祭祖時食用春捲外,清明節的另一個特色是吃不油炸的春捲。這一習俗與過去的寒食節息息相關。

在不同的地區,春捲的製作方法和口味也各有不同,反映了當地人們的飲食文化和生活習慣。在台灣,潤餅和春捲的名稱和製作方式也有所不同,就像有些地方稱潤餅為春捲,有些地方則將潤餅和春捲區分開來。這種差異反映了台灣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和地域特色。無論是潤餅還是春捲,在台灣人們都對這兩種美食情有獨鍾,尤其是在清明節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佳餚。在現代社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文化的交流,春捲已經成為了一道跨越國界的美食。無論是在亞洲還是在西方,人們都喜歡品嚐這種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而在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裡,春捲更是承載著人們對家鄉和傳統的思念和情感,成為了一道讓人們懷念和感動的美食。總的來說,清明節是一個既悲傷又溫馨的節日,人們通過祭祀祖先、掃墓、食用春捲等方式來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和尊敬。春捲作為清明節的重要食物之一,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更承載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希望和對生命的追求。親愛網誌先生,讓我們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與家人一起品嚐春捲的美味,感受著生活的溫暖和祖先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