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貳仟陸佰壹拾叁] 小曉,雖然是個不正確的特教示範,但卻是很寫實的現在社會。

親愛的各位捧友們,今天順利活下來了嗎? 話說今天終於去把電影看完了!這一部我一直喊著說要去看的電影,一部份是我很愛大發竟然演出了「媽媽」的角色,一部份是我對於去年因為美國女孩讓我很有印象的林品彤,這次又拿到了金馬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的影后,然後加上議題似乎是關於特殊教育的部分,雖然是家姐最討厭的「跟工作相關」的電影,但確實讓我非常有興趣。然後前些日子又看了「此時此刻」,對於劉俊謙的印象又更深刻,當初他的幻愛,跟梅艷芳裡面的張國榮確實都是很不錯的呈現,所以就想著這樣的演員,加上如芬姐的監製,我想一定是很值得進電影院的戲吧!所以一直說要去看,但一直很忙到今天才去看完他呀!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故事描述著一個有著ADHD(過動症)的女孩小曉(林品彤 飾),她看是一位活在自己世界的國小女生,因為她的「不一樣」,所以在學校總是被同學霸凌孤立,甚至媽媽薇芳(陳意涵 飾)因為長期照顧她而開始感覺辛苦又感到心力交瘁,因此把她視為麻煩的存在;長期在國外工作的爸爸更像既熟悉又遙遠的陌生人,然而小曉渴望得到關愛,但始終與母親與父親的距離很遠,只有一直對她溫柔的班導保羅(劉俊謙 飾)似乎總是能夠理解並舒緩她的情緒。但一次颱風天下課,小曉確目睹了媽媽與班導的秘密往來,這讓小曉更加困惑,她開始質疑這段師生關係的真實性。三個人之間微妙的互動在某次衝突後徹底破裂,小曉的病情也因此惡化,困惑的她不僅必須強迫自己適應這個複雜的情感關係,也逐漸發現原來她與媽媽都有各自對生活說不出的無奈…。

「小曉」是導演靳家驊的第二部長片作品,他在視覺風格上有很多細膩入微的鏡頭語言,也介詞成功營造出壓抑憂鬱的氛圍,讓觀眾很好的能夠進入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在他的那些特寫鏡頭,捕捉了演員的微表情,不管像是,眼神、淚光、唇角的細微顫動等,這些細節的鋪陳有力地傳達出人物內心的情緒起伏。並且巧妙運用景深,通過前後模糊與清晰的對比,營造出主觀的心理距離,讓觀眾身臨其境。此外,陰暗的色調也是這一部電影的一大視覺特色,那種灰白交織的冷色系營造,恰如小曉内心的冷清與寂寞。除了視覺呈現,出色的配樂也起到了烘托氛圍的效果,那些簡約低回的鋼琴配樂,搭配著緩慢節奏的攝影腳步,讓人不禁為之心酸。少女追逐、躲藏、哭泣的身影,在鏡頭與音樂的交織下,盡收眼底,轉化為觸動人心的情感流露。雖然劇本導演特意的沒有用傳統家庭倫理劇簡單劃分黑白,也試圖用人物之間關係的模糊,既有依存,也存在著莫名的隔閡,藉此曖昧提高戲劇張力空間讓觀眾猜疑、揣測,但是確實也因此會發現人物之間的情感就很難被帶入!尤其父親角色真的出現的很多餘,有點浪費了施名帥這一個好演員呀!

雖然這一部電影拿獎的是飾演女兒小曉的林品彤,確實她功詮釋了一名渴望被愛卻又令人不理解的過動症少女,她細膩流暢的情绪轉換和紮實的演技讓人驚艷。但我真心最喜歡的演出(沒有加上任何粉絲濾鏡),是飾演母親一角的陳意涵,劇本給這個的角色的空間其實很單薄,但她卻詮釋的栩栩如生、質感十足。大發成功刻畫出一个為人母後生活被迫改變、潛在渴望无法實現的中年女性心理,她 那些情緒失控後近乎崩潰的脆弱神態,然後各種情緒變化有歇斯底里跟壓抑,或是一個氣質的鋼琴老師的樣態,都複雜的交織出一个矛盾而立體的人物。這種層次感正是出色演技的展現,讓人在難過的同时也为之動容。另外她跟林品彤的互動也很精彩,時疏遠、時親密的關係變化,是電影中最令人揪心的地方,那些母女之間曖昧而深沉的眼神交流,那些因為一時脆弱而爆發出的衝突,那些在小曉心中不斷冒泡的焦慮與困惑,都直擊人心。另外劉俊謙雖然戲份相對較少,但他充滿魅力的角色也為電影增添了變數,他的介入既推進了故事發展,也使人際關係更形複雜,劉俊謙細膩地刻畫了這位既貼心又尷尬的男人,在種種疑慮中打開了觀眾的想像空間,讓人耳目一新的演繹水平也令人激賞。

不過就像前面說的,劇本的設定沒有那麼的完美,雖然小曉很好看,但有很大一部份來自於演員與畫面感,因為在劇本上,光是比如關於主角小曉的設定,我不確定編劇的田野調查做得怎樣,但我的感覺其實並没有很紮實地刻畫一個過動症兒童的日常生活面貌和心理歷程,有一點點陷入了某些來自於大眾的刻板印象和想當然爾的假設里,另外乍看之下,小曉在學校和家裡遭遇的種種問題好像是很合理,但背後的成因分析還是太過簡單化,其實ADHD背後是有很多病理機制,另外真正的特殊教育環境也是很缺乏細節的,光是學校為什麼能容許小曉受同儕欺負?為什麼沒有特教師介入?家長的態度也過於統一,沒有反映出更多的包容和理解……這些安排多少讓人感覺有些表面,並未能夠深入,所以有一點點覺得他們是拿著「過動症」當作噱頭,我相信在教育現場的老師都會覺得有很多問題,然後他丟了很多讓劇本變得複雜的因素,包括老師跟媽媽戀愛外遇這些因素,其實都會有很多「情緒影響」,但電影真的很匆匆帶過,然後所有這些因素的篇幅都很片面,特殊兒童問題的描繪還是有些不夠貼近生活和專業,真的有一點點流於刻板印象,缺法現實感,因此會失去這一個議題的深耕的意義呀!

不過整體來說,「小曉」是一部主題非常現實、值得深思的電影,它細膩地刻畫了一個不圓滿的中產階級家庭,以及身受「心理疾病」之苦的母女倆,同時讓人們去反思什麼是健康且和諧的家庭關係。我很喜歡在於它沒有簡單地把問題的責任歸結於任何一方,而是試圖去理解每一個角色背後的動機與故事。像是薇芳,她努力地嘗試做好一個母親的角色,但身心俱疲的她卻無法抑制自己的崩潰;作為女兒的小曉,渴望得到關愛,卻又因為自己的問題而不被人理解而情緒失控;老師保羅,看似溫柔體貼,但其實也何嘗他不是隱藏著自己自私的一面。但人飛完人,所以電影我們很難苛責誰,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無奈——這就是「小曉」讓人最深思的地方。它對於單一原因論的反駁,讓觀眾明白問題的產生總是很複雜的,我們不能把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怪罪到異常。

「小曉」中那隻被囚禁在校園鳥籠里的貓頭鷹,正如同小曉和媽媽困在現實生活中那般無處可去。她們都渴望獲得自由,但現實的重重阻隔使這件事無比艱難,所以就像貓頭鷹始終還是在鳥籠裡一樣。導演也巧妙利用這一象徵,來映射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或許,我們都活在自己的世界,就算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不美好,但又出不去這一個世界,同時我們懷疑著那些難以看清他人的用心,但卻很難跨願意理解與退讓的那一部。認真說看完「小曉」不會給你這些問題的答案,但也許能夠讓人重新思索什麼才是家的意義;不去歸咎一方,卻會讓你反思如何化解人際間的偏見;而且在總次看很多父子情節的故事之後,其實母女之間也有很多的不理解,在這一部電影當中相當完美的展現呀!黑!親愛的網誌先生,其實這部電影還有很多可以說,但我今天就先講到這裡拉!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