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仟陸佰肆拾貳] 關於文青這回事?是嘲諷?還是一種崇尚?

親愛的各位捧友們,今天順利活下來了嗎?

話說,其實這些年很多人會用「文青」來當作一種稱謂的噱頭,

但說實在的,到底文青是什麼?而說某某某是一個文青,到底是稱讚還是諷刺呢?

一個在1990年來,被認文是社會文學運動人士的代名詞,

是怎樣在網路的渲染之下,變成了一種好像是次文化的存在?

在媒體的不斷的渲染與流傳之下,「文青」這樣的名詞似乎好像慢慢的越來越模糊,

開始成為形容一個人的穿著打扮、行為舉止、嗜好與個性,甚至創作風格,

有著某一些特徵的時候,似乎都會被人用「文青」形容著,

而單純的「喜愛藝術與文化的青年」,跟那個非主流、認為自己與眾不同的hipster,

都是文青的代名詞嗎?還是他們有根本上的不一樣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文青」這一回事吧!

認真說,我真心覺得「文青」這樣的名詞真的是被行銷手法搞出來的形象,

只是不知道到底是無印良品?誠品?還是哪一個「極簡風格」品牌搞出來的事情就是了,

其實文青可以很單純的只是那些喜歡藝文的年輕人,

但隨著各式各樣的媒體去定義文青,

像是黑框眼鏡、喜歡極簡風、穿無印良品、逛誠品、讀村上村樹…

很多營造著「文青」是有品味、有質感的「形象」逐漸框架著這個名詞,

也開始的有很多人「想要」成為文青!

也因為這樣的氾濫,開始讓人們嘲諷著,這些「文青」,

其實就是很有名的「東施效顰」一樣的效應,當一些人其實真的不是喜歡藝文,

只是想要成為別人眼中有「品味」與「質感」的人,

所以嘲諷的「假」文青開始被人說著,甚至開始有人直接嘲諷著「文青」族群。

但其實不管是「文青」或「假文青」,認真說起來都是一群「不想要與世界同流」的存在,

這樣的「與眾不同」,似乎就是這些人們的目的,

而如果是如此的樣態,其實不管是hipster或是波西米亞人,又或是所謂的雅痞,

都是這樣的存在,只是波西米亞人,這個稱呼,好像不是自主想要與世界不同就是了,

「波西米亞人」其實不是地名,而是法語中對於流浪的羅姆吉普賽人的稱呼,

其實是在泛指那些住在羅姆區的窮困藝術家,

因為這些藝術家,不願意屈就於主流的文化與藝術樣態,所以窮困著,

但其實他們並不是「不想要成為主流」,甚至他們希望自己的「藝術」是主流,

只是多是時不我予的狀況,所以這些文人雅士的反骨與頹喪,逐漸成為「異端」,

其實這個很像現在所謂的「邪典」!

而大家熟悉的hipster,也就是嬉皮文化,他其實跟波西米亞人的狀況類似,

只是他們是指那一群「爵士音樂家」的生活態度,

與主流不同,甚至被社會認為是「反骨」的存在,

也許是因為他們的價值觀太過於超前部署,所以不被社會認同,

但隨著社會的演變,那時候的「不道德」與「非主流」,逐漸成為了顯學,

嬉普士的不拘的態度、諷刺幽默、自願的貧窮和寬鬆的性準則似乎在現在都很正常著!

而在這些類「文青」的稱呼當中,最正面的應該就是雅痞了,

那個象徵「年輕、都會、專業」的名詞,似乎是年輕人與上一輩很不同的價值觀跟形象,

因為話語權依然是操作在那些「年長者」手上,但這些有一點點成就的年輕人,

慢慢地開始展現自己,雖然依然還是無法負擔著很高價的品牌,

但這些雅痞開始在一些小地方,像是日用品或是服裝打扮上,昭示著自己的品味與價值觀。

而文青,就是在這樣的類似但不同的價值觀當中出現的產物,

他有著波西米亞人對於「藝文」的某些執著,甚至有些復古的思維與價值,

但他們同時對於社會有著一些反動的思考方向,有著hipster的厭世,

並且他們又想要彰顯自己的價值,就像那些雅痞人士一樣,

所以才有這樣「文藝青年」的定義!

當社會對於文青有著各式各樣的定義與特徵的標籤的時候,

當那些各式各樣的商品與形象被包裝的時候,

其實「文青」的本質已經被改變,那些「厭俗」的核心,其實慢慢的被遺忘,

這也許也就是「文青」開始變成了一種嘲諷的原因,

因為那些「不想跟別人一樣」的「厭俗」,卻因為那些標籤,

而逐漸活成了「文青不想成為的樣子」,就像我們不想要成為的大人一樣,

因為社會化語商業化,最終,那些「從眾」,讓所謂的「文青」變成了虛偽的存在。

嘿!親愛的網誌先生,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文青嗎?或是你認識文青嗎?

你喜歡文青這樣的存在嗎?還是你是嘲諷文青的人呢?

其實,也許文青就是一種次文化的存在,他不必然存在,但卻存在著!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