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玖佰貳拾壹] BPM 120 Beats Per Minute,在死亡前讓我們的心極速跳動

其實不得不說法國電影真的很有他們的特色,相對凝重的氛圍跟很獨特影像色調,
今天要來跟大家聊得電影是從金馬影展我就想要看但一直錯過的電影,
甚至他上映的時候我剛好在高雄,然後所以在高雄場次我都無法去看,
一部我為了看他很一波三折的電影,BPM 120 Beats Per Minute,
BPM其實對於音樂人來說比較不陌生,他就是量度音樂速度,
其實他就是每一分鐘有多少拍的英文,也就是表示著一個指定的音符,在一分鐘內出現的次數,
而BPM的數值越大代表越快的速度,而現在被數位音樂或其它電腦音樂序列程式都會用BPM來表示速度。
電影取了120 Beats per Minute,其實就是樂理中的快板,
我們正常的心跳速度大約是中慢板的Andante,大約是在 60-90 的BPM,
而在這樣的速度當中,絕大多數人會感覺不到自己的心跳,
但當BPM到達了比較輕快、有節奏的、愉悅的120,也就是像是快板的歌曲一樣的時候,
我們開始會感覺到自己的心跳,會開始算著節拍,開始律動著,
這個電影故事就是講著一群比一般人更努力讓自己活下去的人們,
那群罹患愛滋的患者們,電影中讓觀眾更貼近他們,從生活、到他們的性愛,
然後直視他們的身體,慾望與痛苦,以及距離死亡那麼近的他們,
每四個小時必須吃藥,並忍受那些副作用的痛苦,疑歌越好幾次的淋巴穿刺,
在為了活下去的過程當中,他們除了必須努力對抗身體的疼,還要抵禦著歧視的痛,
但他們的心臟,仍努力的快速跳動著的故事!
maxresdefault
故事開始在1990年代初期的巴黎,那時候的愛滋病恐慌席捲這個世界,
在浪漫的法國當然也有著不少受愛滋所擾的患者,但在那個年代當醫療成果卻被製藥公司所壟斷,
開始有著許多年輕人不滿這不公不義的現狀,他們組成社運團體 Act Up,
透過各種上街頭的抗議,或是各式各樣的活動來對抗這個冷膜的社會,
Nathan(Arnaud Valois 飾)再一次參與了Act Up集會之後加入了這個團體,
他認識了Act Up的主席Thibault(Antoine Reinartz飾),跟那個激進且有理想的Sean(Nahuel  Biscayart 飾)
即使在這個團體中,他們也有著爭執與意見的相左,但他們仍然一起的為那些弱勢者爭取者權益,
而Nathan跟Sean隨著幾次的運動進行而逐漸感情加溫,但HIV陽性的Sean的身體卻逐漸惡化。
面對這場無止盡的抗爭,他們沒有其他選擇的,只能繼續的努力奮鬥著,
對抗冷漠政府、無良藥廠以及整個社會偏見,而那些成員的愛慾與死亡,
除了從激進行動來表現了對於生命的掙扎,更是一聲聲撼動人心的心跳。
 
其實這種類紀錄片得抗爭電影,往往都是比較平鋪直敘的,
然後在一些情感張力的鋪成,最後再來個漂亮的結尾,似乎都會有不錯的迴響,
不過Robin Campillo卻沒有用這樣我們熟知的手法,他用了一種比較零散跳躍式的述說方式,
利用角色在電影中的互動、對話與討論,把整部電影得故事做出詮釋,也因此讓人覺得耳目一新著!
有很多在抗爭電影在講政府的不重視或以偏概全的一些社會觀感,
但多數電影在詮釋的時候,都會把同意陣線的立場一致去做鋪陳,
而「BPM」還很有趣得是在做「團體內異質團體」的描述,他很直接也真實呈現不同立場的角力,
然後點出了團體中不同意見是必然,而意見與行動要一致的難度存在,
這不管是任何的運動團體都應該會遇到的問題。
然後Robin Campillo很巧妙的利用這樣的將圖,讓這部電影跳脫了這類電影往往著墨的「同情心」,
他不用以往同志、愛滋相關議題電影愛用主角的悲劇引起觀眾的同理跟同情,
不用最簡單的煽情來煽動觀眾,而是用衝突來奪取觀眾的注意力,
電影一開始的Act Up開會的緊繃、失控的鬧場,成員間在會議中的劍拔弩張,
但又會有同伴間的戲謔互動,在電影的開場就別開生面的給了一個新的故事架構,
讓觀眾對於這部電影有了全新的想法跟觀感,
然後透過幾場他們的行動,慢慢的頗析整個環境狀態與背景,
讓觀眾慢慢的理解Act Up,從高效率的開會,感覺有些野蠻,然後可能覺得討厭這樣的團體,
到後來我覺得很精彩的一場戲,他們衝入校園的宣導,
開始出現不是Act Up的角色,一般大眾對於愛滋的看法被導入,
有些人覺得預防的重要與沒有惡意,有些人的厭惡害怕跟無視,
對於教育的態度、社會的觀感,在這裡被完整的詮釋,也讓電影進入的第一個算高潮的部分,
在轉折後再開始討論社會的態度,接著是患者的心態,甚至深入到生死的看法,
必須說這部電影是一部很扎實的議題推展電影,他確實沒有那麼好理解,但非常的精彩!
硬要說這部電影的缺點,大該真的就是艱澀跟沈重吧!
前半段的快節奏,搭上巨量艱澀的名詞,讓不了解的愛滋的觀眾也許會開始覺得腦袋負荷量太大,
太多的學術名詞跟知識確實增加了理解的難度,不過其實這些台詞好像沒有那麼重要,
從電影鋪成的情緒、氣氛,演員的表情跟語氣,都能夠把劇情的理解補足,
不過這部分真的有點可惜,錯失了讓大眾認識 HIV跟這些組織的機會,
但我想如果有興趣的觀眾,應該會看完電影後做一點功課吧!
 
然後其實演員們我沒有太認識,但飾演Sean 的 Nahuel  Biscayart 確實很吸引人的眼球,
他剛開始得激進與衝動,那種厭世的無所謂感覺,但卻其實比任何人都還要細心與善良,
對於弱勢的受害者,他其實是極度柔軟的,Nahuel  Biscayart把這樣極端的鋼硬與溫柔做了很好的詮釋,
然後到開始生病的戲,他的虛弱卻堅定也相當的出色,
另外,他演出的柔媚跟強硬,這些有些衝突的形象很完美地出現在一個角色身上,
並且絲毫不突兀的詮釋眼跟演出,必須說這個演員真的很令人耳目一新,
另外他從開始的活力滿載,到慢慢的受病痛折磨,就像從強勁心跳到慢慢虛弱的脈搏,
層次之分明,令人難以忘記!另外,除了形象的呈現,
他的談吐與心境的逐漸轉變,也把不煽情的戲詮釋得令人心疼著!
而他對手戲的演出 Nathan的 Arnaud Valois在情緒張力上剛開始真的沒有Nahuel  Biscayart出色,
但在Sean開始變得虛弱之後的戲,慢慢的讓人對這個角色驚豔著,
他的情緒轉折明確,從Sean問著為什麼他始終是陰性的時候,他逐步鋪陳的情緒很有張力,
接著在Sean離開前的那段戲,知道Sean「將死亡」的無法入睡的那些無助,
到確認Sean離開的壓抑的情緒,然後Act up 成員的探視他的平靜,
接著跟Thibault那場宣洩的床戲後的崩潰,真的都非常令人驚訝著這個演員的情緒表達!
然後整部戲的所有群眾演員都很有戲,幾場的Act up 的會議,
各具特色並且自然演出的演員們,一個個活靈活現著,讓觀眾會覺得就是參與視訊會議的既視感,
演員們自然生動的表達,確實讓這部電影真實了更多!
 
最後我想聊聊幾個這部電影討論的議題,
首先,關於運動這回事!
對於各式各樣的社會運動,有很多人會覺得這樣很激進,覺得這樣好偏激,
我們可以看到這幾年台灣的社會運動常常都會引起各式各樣的批評,
在看著BPM的時候,我想大多數的人在前半段真的也會覺得這群人好激進,
甚至會有覺得「應該有比較不野蠻的方式可以去進行吧?」
然後會覺得Act Up的行動好攻擊性,覺得這些人話中帶刺,
對「對政府、對藥廠都有刻板印象」,完全無試著政府、藥廠釋出善意的那些,
但是當我們慢慢跟著導演的鏡頭,看著那些Act Up的故事,
那些即使在同志族群都會對愛滋病患的歧視,
當「我們不會得你們的愛滋病。」「愛滋病患者不要再拖累同志族群了。」的橋段出現,
那些在階級意識中受害者,反而還成為了階級的加害者,
然後那些利益既得者的「坐下來好好談,你們不要這麼激動。」「我懂你們正在經歷什麼。」,
一本正經地說著幹話,但卻根本不理解為什麼這些人會要運動,
然而其實看著劇情的推演,開始理解Act Up為什麼要抗議,
那一句「愛滋害死我,冷漠無視我!」如此的撼動人,
當Act Up陸續有人離世、病情加劇,他們抱持著「可能是最後一次的行動」,
也許我們對那種激進的那種厭惡感沒有減少,但卻能理解他們的激進,
就像他們限制發言時間,在梅爾藥廠的人來解釋現況,他們沒讓他們說完就趕走他們,
看起來很無禮,但卻是很實際,當每個人都在和死亡競賽的時候,
為什麼要浪費別人的生命,當官方只是呼嚨,沒有給出任何有用的資訊,只是打著迷糊仗的時候,
其實完全能理解著,這些行動不是無理,而是不這樣做不行了。
其實不管什麼社會運動,當我們不了解的時候,都會覺得他們激進,
但是當我們了解了原因,我們就會慢慢理解,民反的因素,來自於官逼!
接著,電影不掩飾運動的缺失,但他也很適度的把一場「革命」,
是從一次次的議程,一次次可能無意義、可能出現缺失的行動,
經過了不斷的反覆檢討,經過了一次次的修正之後,才會真正的讓運動被認可,然後達到有意義。
而這些的議題,在電影的前半段很巧妙地探討著,
他用了Act Up多線的行動,從抗議政府的冷夢、聲討愛滋藥廠的功利,到走進校園的宣導,
然後用比較躁動與激烈得方式去表達,但也同時去讓觀眾理解,
「什麼是愛滋?」、「Act Up在抗爭什麼。」,在導出議題的同時,也把故事背景說明的很精彩。
 
然而電影的後半部,就慢慢的轉換著視角,原來的激進變得慢慢的沈重,
也從抗爭慢慢地深入到愛滋病患的心境轉換以及陪伴者的情緒,甚至關於生死的想法,
其實從Sean 跟Nathan 的床戲開始,就開始整個視角的轉化,
(好啦!開始要爆雷了~)
先是Nathan跟帶原者的Sean做愛的時候,不在乎戴不戴套,
甚至他其實有過無套跟帶原者做愛的經驗,但他就是那個幸運者,
而Sean卻是才16歲,就被他以為是真愛的數學老師感染,
這裡其實就開始點出,愛滋患者並沒有向大眾所說的都是「不檢點」而導致的,
透過這些對話跟劇情,輕輕的把這些標籤撕下來,
另外一段床上的對話,很令人印象深刻,
Sean 說:「害別人感染要負百分百責任,害自己感染也是。」
其實這些患者,並沒有說自己是完全的受害者,他們也知道自己有做錯的地方,
所以在所有行為當中,都應該負起責任的議題也點出了!
然後,當故事慢但到尾聲,那些對話中不斷地說著,
「我的 T4 不到 200」、「我的 T4 只剩 50」,
開始從Sean的角度直視著關於死亡的情緒,而這些情緒確實沈重的比先前的抗爭還令人壓抑,
這裡電影中用鏡頭得慢慢貼近,讓觀眾有種越來越接近死亡的感受,
然後當Thibault說著,在遊行的時候,要把那些嚴重的患者推上街頭,
他說著,要讓大眾看見、讓媒體看見,這些我們多慘的時候,
Sean聲嘶力竭地說著:「我們還不夠慘嗎?」
是呀!到底怎樣才夠慘?大家才會真正的正視那些議題。
在張力拉到最高之後,他用許多的鏡頭來詮釋著Sean的變化,
從總在前線的Sean到衰弱的無法走出醫院的他看著夥伴們上街頭,
然後他對Nathan說著:「我每一秒都害怕,我好想你。」
接這那一場手槍戲碼,有些人會覺得很跳,但這段戲卻很撼動人,
要知道,在前段Thibault跟他說加重嗎啡可以止痛,但那些痛卻不如Nathan替Sean的宣洩,
因為其實Sean痛的不只是肉體,而是精神上的疼痛,
導演這裡超級巧妙地用看似肉體的歡愉卻實際上是精神上的療癒,
故事終於走到的了Sean的死亡,如同Nathan跟Sean的母親一樣,
我們也等著Sean的死亡,等身體僵硬,等著情緒的宣洩,
但宣洩完了?輓歌響起了?那骨灰瀰漫的哀傷,那血染的塞納河畔,躺在街道上的抗議之後?
Act up 仍然需要繼續抗爭著,持續的有人死去,持續地享受他們僅存的人生,
而那場Nathan與Thibault收尾,詮釋著「當活著只是活過,其實並不是真的活著」的那種哀痛,
然後電影尾聲的炫目,那些光影,人們還在交換體液,在面對死亡的時候,只能繼續跳舞,
而跳舞之後呢?電影沒有片尾的安靜,是最後扎心的回馬槍!
 
電影中另一個有趣的事情是Act Up的成員,不管是對談當中把「感情世界」進行頗析,
然後到後面團體中成員的組成,在這個團體當中,並非所有人都是病患,
有些人是因為朋友、自己的孩子是帶原者,為了暸解或是陪伴而加入這個團體,
但我們在一開始就看到了,人們習慣幫別人貼標籤,
所以在加入Act Up的時候就會跟你說,你從今天起就會被當作是患者了!
然後,在他們討論著標語的時候,就發現患者跟非患者在對於愛滋的感受不同,
從死亡的遠近的感受,還有對於愛滋防治的迫切感,都是有很大的不同,
而電影中不斷強調的概念卻是距離那個年代二三十年的現在社會當中依然沒有倍感變的,
Act Up積極地宣導的「不只同志會染上愛滋」,
並且愛滋有時候並非是所謂淫亂而導致的,有時候只是因為「全心全意的愛一個人」
但卻因為無知,所以換來了拖垮自己生命的疾病。
還有,稍微來解釋一下我覺得可能很多人有困惑的Thibault問Nathan「那我們今晚會上床嗎?」
然後Nathan的「當然」的回應,有很多「衛道人士」應該又三觀崩潰了,
但是這樣的安排其實是有趣的,也間接地說明了Sean對Thibault得不友善,
但重點應該是在其實對於Thibault跟Nathan,他們對於未來的絕望感的宣線,
當沒有人知道新的抗愛滋藥物何時會上市,甚至這些藥物到底能不能控制病情的時候,
他們只能繼續打起精神奮鬥,然後面對其他同伴將離去,並且用力地活著!
這也是,電影名字的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的核心呀!
用力活著,讓心臟用盡全力地跳著,全力以赴地,不管是愛一個人,或是做一件事,
盡情地活著,不管怎樣,讓心快速地跳著,讓彼此感受到溫度。
然後,Sean母親說的「你們都在,真好。」
希望除了是對那些平權運動者的感謝之外,還能是未來政府與社會不在忽視與無知的感謝,
當社會大眾開始了解與接受,然後我們都能對那些患者與任何弱勢者說出
「對不起,讓你承擔這一切」
也許這部電影,就會有一個令人不感傷只有感動的結局了!
 
這是一部很有味道,也很有層次與深度的電影,
他沒有非常好好入口,可能還會有人覺得沈悶或是難懂,
但他討論的議題除了愛滋,除了同性戀,其實更是所有的弱勢者,
他除了討論歧視、抗爭,甚至還深入到面對死亡,
我想這是一部給所有成熟的大人的電影,讓我們多一點思考,
然後,在了解之後,我們就懂得怎樣去愛了吧!
你懂愛了嗎?親愛的網誌先生?我們也許都該繼續學著更用力的去活著,去愛著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