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佰伍拾肆] 音樂產業面談系列之下一個世代,由我們決定!

今天以研究學生的身分拜訪了小樹,

其實會有這個訪談計畫,是因為最近想要做一下關於我自己算是比較熟悉,

也算是觀察很久的音樂產業的研究,

最近一直在做行銷企劃的我,有時候也該回歸學術的本質,

但是又真的不太想一直做沒有太大興趣的議題的時候,

想說就來看看這個產業吧!

我就從2004年開始,在iphone跟Facebook讓世界開始重視了internet的強大後,

從iTunes跟mp3的出現後,確實對於音樂產業有了很巨大的改變,

入自由落體般下滑的專輯銷售量與音樂產業的產值,

因為網路與數位音樂崛起先是出現了數位音樂的販售逐間取代實體,

然後新的服務方式,音樂串流服務橫空而出,

稍微解釋一下音樂串流是甚麼?

就是指使用者每月支付固定金額就能收聽歌曲,

但不真正擁有實體音樂檔案,只能在固定裝置上收聽,

就像台灣的KKBOX、.歐洲來的spotifly。

然後,歌手開始不發專輯,只出單曲跟開演唱會的形式出現,

似乎音樂變成不是主要的商品的模式也逐漸出現,

 

在這樣的狀況下,音樂產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我開始想要探討,也就有了開始一連串的訪談,

而我第一個訪談對象就是小樹,

他是誰呢?容我鄭重介紹他,

大家最容易認識他的地方是中廣流行網的DJ小樹,

他曾經是Hinoter映象集總編輯、學學文創植樂空間總監、

北京酷樂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內容總監、多屆金曲獎評審、

多屆金音創作獎評審、KKBOX專屬樂評,

現在是出名的The Big Issue的樂評、StreetVoice音樂頻道總監跟見證大團誕生系列總策劃。

基本上就是一個深耕音樂界多年的資深音樂界前輩呀!

所以很開心的就找了他訪談,他也非常阿莎力的答應了!

因為這是網誌不是研究的訪談逐字稿,所以我不打算很流水帳的寫說我們訪談的內容,

雖然我覺得我們內容比較像是聊天形式啦!

我主要還是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其實在經過訪談之後,

突然覺得其實對於音樂人、唱片公司、版權公司、聽眾,

在想法上其實是有很大很大得出入的。

 

我問著下一個音樂世代會是甚麼形式,

小樹一開始就直接得跟我說「那是由你們來決定!」

然後跟我聊著一個月的娛樂消費,從消費者的觀點來看音樂產業的定位,

是壓,當娛樂方式越來越多,但人們卻仍然只有24小時可以用的時候,

音樂這樣是奢侈品不是必需品得存在,其實所佔據的份額就會減少,

我們在思考著音樂產業被數位化的衝擊得時候,

常常都忘記了,也許音樂產業最大的威脅並不是音樂本身,

而是整個娛樂得多元化帶來的衝擊,

不過這樣的議題真得太過大了,所以我就試圖縮小一下,

繼續討論了音樂串流服務,音樂串流是對於音樂產也而言到底是什麼的議題,

小樹舉了這樣的例子,

他講了錄影帶的歷史的過渡性,然後說了串流是一種過渡性質的存在,

當我們身處數位的環境,而實體確實逐漸的變成負擔,

不管是在存放上,或是在購買上,真的會比較費時費力費工,

(這時候只能說不愧是人類的七大原罪,懶惰!)

而他說他覺得音樂串流之所以是過度,是因為他還是被放在替代品的概念,

串流真正的潛力還沒有被挖掘,人們還是在因為方便上,

對於真正愛音樂的人,串流只是他們去接受資訊的平台,

最後他們還是會去購買專輯,因為音樂的品質上的一種需求,

而現在的串流之所以是過渡就在其實廠商不Care品質的問題,

他們認為聽者聽不出來,所以不用重視,不再在技術上無法突破,

是在需求沒有出現,所以技術不需要跟進,

但這樣的串流還是只是store check,

不過對於串流來說,這確實很難,因為大家知道的服務器的成本,還有像是版權上的問題,

而這樣的過渡期,其實還是在消費者有沒有認知了你所需要的奢侈品的價值,

到底你在不在乎這樣的音樂的品質,或是對消費者而言,

這樣的youtobe的音質就可以接受了,那串流就只是這樣的位置。

 

在前面的部分,是對於串流在音樂業界的定位的討論,

然後這樣音樂串流服務模式,對於音樂業界的Business model的影響,

其實這樣串流方式我們會發現確實是給了因為更多的觸媒,

而版權的談判機制、獲利的拆分其實是一個大家都還在try的狀況,

到底怎樣的分配,才能形成最好的Business model,

過去實體的時候,一張專輯賣多少錢,多少是給創作人,給公司,都很清楚,

但是串流服務的模式,卻還是沒有一個公正的分成方式,

並不只是在串流公司本身,還有音樂版權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所以串流也許是未來很重要的BM,但是中間的機制還是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定案,

因此迄今還是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式呀。

 

然後關於音樂展演,這一個部分,

一樣的,在討論的過程中,也出現了這是一個過渡階段的概念,

小樹提出了一個有趣但很淺顯易懂的概念,

對於音樂產業來說,現在面臨的狀況就像是一家有三個孩子,

原來都是大兒子(賣專輯)賺錢,二兒子(做音樂展演)補貼,三兒子可能做其他事之類的,

今天大兒子出車禍了,無法賺錢了,家裡就開始只好增加二兒子的工作量,

不過這其實是一種權宜的方式,

因為對於大多數音樂人而言,不斷的展演其實是一種體力上的負荷,

也會衰減創作的能量,並且並不是所有的音樂人都能夠展演的,

所以這樣的權宜之計,確實能填補家計,但卻不是長久之計,

小樹提到了其實除了二兒子能工作,應該去想想三兒子能做什麼會做甚麼概念,

音樂產業並不是只有發專輯賺錢,還有像是他提到的遊戲音樂產業,

有一群在做遊戲音樂的,他們其實也是有創造相當的產值的,

只是大家卻往往忽視了。

 

然後,我們聊到了其實在音樂產業還面臨了一個很尷尬的狀況,

不管是在串流或是在音樂展演上,都面臨了80/20法則呀!

雖然小樹沒有提出來這個名詞,不過對於商學院的我們來說,

這應該是相當耳熟能詳但是又很感傷的狀況,

百分之八十的收入會來自於百分之20的人,

而這樣集中化的狀況,確實對於音樂產業有很大的困擾,

似乎在這樣的串流跟音樂展演上特別嚴重著,

演唱會,只有百分之20的人有機會賺到錢,多數的創作人根本開不了演唱會,

而在串流媒體,因為那個很方便的推薦,

我們往往只會不停地聽到同樣的一群人的歌曲,

或是你喜歡的某一個類型的歌曲,是的這是大數據帶來的好處,

但是卻默默的會讓你不那樣的多元,而就會有一些創作人被這樣的80/20所傷害到,

就算是spotifly也只能幫你去深化某一個類型的音樂,但無法幫你認識更多的音樂,

但似乎這就是現在消費者被馴養出來的消費習慣了,

所以光看這樣,也許串流與音樂展演,在沒有找出一個完善的機制之前,

這樣的過渡期,真的不能形成一個很強壯的Business model。

 

然後我知道這一篇內容有點雜亂,

但是請原諒我,這是昨天的心得,

我經過今天的洗禮,其實還有很多想法拉,

因為參加了一場關於科技與媒體的論壇,確實有一些跟今天不太一樣的思考,

容我下一篇網誌再慢慢聊,

然後我其實最大的感受是,消費者在整個音樂產業中扮演的角色,

其實「下一個世代,由我們決定!」說實在的不是空話,

而是我們這些消費者,將會怎樣的回應給市場後產業才會有一個變化呀!

能從小樹的訪談之中看到另一個角度的音樂產業,

也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現在不管是串流或是展演的發展,

也許不能完全的了解整個產業,但是確實有很多的新觀念跟想法,

是收獲相當多的。謝謝小樹的分享呀!

以上,是大概的心得,

明天,我想應該是明天吧XD,我會在很認真地整理一下今天的心得還有,

小樹給的概念和唱片業者、音樂人、串流公司他們不同立場,所給我的心得囉!

網誌先生,請好好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