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佰陸拾陸] 五月一號,那個回不去的美,一場影像的講座

昨天去了一場很有趣的電影的講座,
是知名的MV導演,周格泰周導即將在2015年上映的電影,
講座雖然是『周格泰的影像事記』,
但也許影像事記算是上半場,而電影的講座就是下半場了,
說實在的,我覺得上半場應該對很多立志要當影像工作者的朋友會有一些想法吧!
所以我很好心的來分享給錯過這次機會的朋友,一點點我的筆記心得,
而這一篇網誌也比照座談會一樣,我要分成上下半場來跟大家聊,
想要知道一些關於我聽到洲島對於影像工作的分享的就看第一部份,
想了解這部電影的人就快速移動到第二部分吧!
10868234_942345705777365_294909550196294327_n
大多數朋友認識周導應該都是在MV的部分吧,
資深一點的可能是從領悟開始認識周導的,
資淺一點跟我差不多的,應該是童話、勇氣,
在年輕一點的朋友,應該最有印象跟衝擊的會是煎熬,
其實周導最早的影像創作不是MV,而是廣告,
並且他在廣告上也一直都有著著墨著,
所以,這次的影像講座其實就是以廣告、MV,最後到電影,
周導這樣定義著廣告與MV的差異性,一個是理性另一個則是感性,
他說著,廣告做著的是視覺的顛覆,是一種科學、數學,
為了明確的目的,然後必須追著時代走,
想要做出好的廣告必續對於「技術」跟潮流有一定的了解,
但,廣告卻很難有永恆,經典,往往是只有純粹的創作才會被賦予的名詞。
與廣告不同的MV,他屬於的是感性,
如果對周導MV熟悉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周導MV大多數都是有很重的故事存在,
對於畫面,會說著一個屬於旋律,屬於思想的那個樣子,
MV很原始,很情緒性,他反映的不見得是時代,更多的更是導演的一種情緒投影,
而電影,更是對畫面的追求,對於渲染力的極致。
不過,我很喜歡周導對於這些影像的比喻,
廣告、MV、電影,就像是素描、水彩、油畫一樣,
雖然都是畫畫,但是本質跟性質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而表現出來的作品,也會有不同的形式。
然後影像的創作,隨著技術也不斷的演變,
從16mm的底片、到32mm,到最後底片甚至不見的現在,
技術在演進,但卻還是有那些對於光、影、底片迷戀的創作者,
就像即使原子筆、自動鉛筆盛行的現在,仍有人喜歡著毛筆,喜歡的最原始的鉛筆、炭筆,
也像那些在追求黑膠純粹的音樂人一樣,
當然,不能否認數位影像的優點,但是底片帶來的一些光影的自然卻是無可取代的,
但在數位科技中存在的我們,其實也不嫆擔心自己與底片的陌生,
因為數位也有它不可取代的部分,但如果陷入了用數位硬要去修出自然的光影,
利用那些特效、濾鏡,要調整出底片效果的人,其實在影像上就很容易失去他的純粹,
其實去善用每一種拍攝技術的優缺點,而不是想要去取代,
這樣才能讓那種技術做出屬於他的的世界與視界。
 
好啦,接著聊聊電影的部分,
當然沒有那麼開心讓我們看電影的全部,但周導與演員們大致的描繪了這部電影,
五月一號,是再說47歲與17歲的對話,
有47歲的自己與17歲的自己的對話,也有47歲的自己跟17歲的孩子們的對話,
電影的大綱是再說十七歲的青春遺憾,
Bee Gees的First of May,是兩小無猜的故事,
而在那個1970年代,那個時候的17歲似乎跟我們一樣,
五月一號不是一個特定的日子,而是代表了一個青春之中的某個特別一天,
對於47歲的他們,跟17歲的他們,都有不同的五月一號。
年輕男孩林克銘(石之田飾)與死黨小胖(閻成誠飾)與阿木(林志謙飾),
會因為年輕貌美的老師陳修如(王宇婕飾)而特別認真上課,
林克銘還因此參加了學校的英文演講比賽,自信滿滿的他卻輸給了個壁班的王蕾(程予希),
一句「下次我不會輸給妳」的屬於少年有的氣話,
結下了這樣不解之緣,林克銘為了展現能耐,
把老師交代的Bee Gees的First of May翻譯,成為自己展現的機會,
也讓兩人有了有趣的愛戀互動,
但火花卻因為一場意外,在告白後的「我等妳回信」就這樣嘎然而止,
直到三十年後的王蕾(賈靜雯飾),將遲到已久的回信寄給了47歲的林克銘(任賢齊飾),
才讓人回憶起那個17歲回不去的美麗。
而王蕾正在17歲的女兒白白(程予希飾),卻正在那個騷動的17歲
因為父親的外遇,和在追求自己的男孩葉中樹(鄭暐達飾)跟死黨雯雯(邵雨薇飾)可疑的背叛,
她對於簡單純粹的愛情有了疑惑,而母親與林克銘的故事似乎成為她的浮木,
人生過了大半還是對於愛情迷惑的林克銘,以及對於愛情沒有實感的17歲少女白白,
兩個相隔一個世代,對於愛情完全不同的理解,
是懷念17歲的47歲與羨慕47歲的17歲的對話,關於愛情。
 
還沒有看到電影,只有一些關於角色設定的影片,
卻能感受到好幾個新生代演員在這部戲中很精彩的演出,
程予希扮演兩個時代的17歲,不樣的的個性的17歲少女,光是簡單的剪接就很有層次感,
鄭暐達演了一個17歲少年想愛就愛的懵懂,單純而直接的不矯情,
邵雨薇是個亮麗但是一直尋找存在感的女孩,跟情緒的轉折是複雜的,
石之田演了最標準的17少年的衝動,跟灑脫的自然,
閻成誠與林志謙是兩個完全不同類型的死黨,
王宇婕,則象徵了年輕匙的美好憧憬,
而任賢齊與賈靜雯則詮釋了那個距離的美感。
這就是這部電影很堅實的演員呀!
 
這部電影的概念非常有趣,是47歲與17歲的對話,
但周格泰導演卻說了,這不是在悼念青春,也不是要歌頌青春,
而是要說一個屬於距離美感的故事,
當我們17歲的時候,往往看不清楚17歲的自己,不理解17歲的美好,
等到歲月逐漸不留情地穿梭而過,驀然回首才發現那個17歲好美!
不是感慨青春,而是那種回不去了的想念,有屬於回不去的美好。
其實這是給每個人都可以去看的電影呀!
還沒17歲的你,想要過怎樣的17歲,那個對未來期待的距離,
正在17歲的你,怎樣的意氣風發著,或是默默努力著或揮霍著,那個實感的17歲,
過完17歲的你,回憶當初17歲的那些美好與不美好,卻是最美麗的回不去了!
我想,這部電影,應該會是很有魅力的電影吧!
周格泰導演對於畫面的控制、還有說故事的出色能力,
我期待著2015上映的,「五月一號」。
以上,是關於電影座談的小小心得。
網誌先生,等上映了,我們在一起去看一起說心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