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仟伍佰零肆] 知足的快樂,要忍受的心痛!

親愛的各位捧友們,今天順利活下來了嗎?  

真的是看到那一個新聞,看到差點被氣的要活不下去了,

我其實知道那位藝人私下是一個很友善的長輩,

但看著他說著那些話的時候,確實會讓人無法不翻著白眼,

說著那些無理並且無禮的話語,然後不覺得對任何人有所傷害,

確實也許因為他跟那個被訪談的人很熟悉,人家也不在乎,

但當在大眾媒體上,說出「憂鬱症是因為不知足」,

雖然他不是想定義著著「憂鬱症」的人不好,

但這一句話,卻是對那些其實已經不斷的懷疑自己存在的人們,

直白的說著「你不夠好了」,而這樣的話真的是很大傷害的呀!

我必須說,就算是因為對這個朋友很熟,想要用生活前輩的口吻給意見,

也應該說出的是:「你會這樣想可能是給自己太多壓力,要學會知足常樂呀!」,

發現沒有,其實同樣想要表達的事情,可以變得更溫和,

雖然,我要真心的說這一段意見,對於一個憂鬱症的朋友是一點建設性都沒有的!

但,至少,這樣的話,變得沒有指責,而不會因為不了解而帶來傷害,

並且在「媒體上」這樣的一句話,就會因為「你」這個指定名詞,

不會潑及那些情緒正低落,需要多一點點肯定的人們,

不會誤傷到那些,還在自己情緒迷宮當中找不到出口的人,

要知道,這一種沒有指向性的話,對於那些徬徨的人,

可能會是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的!

而身為一個善用語言力量的人,做出這樣的語言失誤,

還絲毫沒有一點點的歉疚,接著說出自己並沒有錯,幹嘛要道歉,

確實會讓人覺得,一點一個意見領袖的自我意識都沒有呀!

然後,我想有著不快樂是因為不知足的這種想法,

有絕大多數,是因為我們受到的教育的心智慣性,

讓我們有對於「知足常樂」有著一種奇妙的認知,

這時候一定會有人說這是古人的智慧,但我要來跟大家說說,

這樣的真的是很錯誤的概念呀!

知足常樂,最原始的典故應該是來自於老子的道德經,

在道德經裡面,提到了四次的「知足」,分布在三章當中,

在第三十三章,當中他說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是在說著,自知之明的重要,這裡的知足,指的是知道自己的底線,

而知道自己極限的人,才會理解自己的富足,

跟知足會快樂,其實沒有太大的關係,

甚至,在這一段還說了,自知很難,強者才能學會知足,

而生病的弱者,能否,多給他一點點空間不悲傷!

在四十四章當中,則提到,

「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只是很單純的在講著慾望並不能使人快樂,

降低欲望才能減少那些讓人不舒服的情緒,而知足只是不會遇到羞辱,

知止,止是不會碰到危險,但傷害跟難過,這一些情緒出現,

並不會因為「知道滿足」而有任何的減少!

然後在第四十六章,再度出現知足,

「罪莫大於甚欲,蔑莫潛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為足,常足矣」

兩個知足,是因為前段的「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為什麼會有傷害跟戰爭,是因為那些「已經快樂得人要求這更多快樂」,

老子在道德經說著知足,都是要提醒那些以「足」的人,

那些統治者跟剝削者,而不是是那些需要人幫助的人們,

知足,能常樂,不是那一個知足的人能快樂,而是知足的人能為他人帶來快樂,

所以,當有人說出,憂鬱症是因為不知足的時候,

很明白的知道,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知足常樂」!

而五月天的歌曲,唱到了很多人的心裡面,

知足,其實沒有很快樂,

知足,要學會品嘗寂寞,要學會在回憶中自我療傷,

要學會放下那些不屬於自己的,要學著放手才是擁有,

然後,當我們開心的笑著,說著自己要「知足」的時候,

笑著哭,才是最痛!

所以,嘿!親愛的網誌先生,如果你身邊有那些憂鬱的人們,

請跟他們說,你不是不知足所以不快樂,

你不用學著知足,也不用承擔著是不是自己不快樂是自己造成的那些言論,

因為如果,知足的快樂是要你忍受心痛,

那麼,對自己自私一點吧!你的自私的快樂,會讓人覺得心安,快樂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