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仟壹百柒拾叁]逐漸倦怠的社交,不想說話症候群 

好拉!這又是前天想到的題材,話說前天真的是文思泉湧的一天呀!

是的,最近有一種陷入很懶得「社交」的倦怠期,所以就來跟大家聊一聊社交倦怠吧!

其實社交倦怠這樣的名詞並不是我創造出來的,他比較早一點被認知是這樣的一個名詞,

Social Media Fatigue,是的!社交媒體疲倦,

這樣明確提到這種狀態的報告來自於2010年資訊調查分析公司Gartner,

做了這樣的分析與調查,他說著現在使用社交網絡的人已經有四分之一左右,

開始出現所謂的社群媒體的倦怠期,在那篇報告當中有說了一些原因,

我們就來寓教於樂一番吧!

(謎之音:你是要跟大家聊Paper嗎?不怕被取關?)


首先由於「假帳號」氾濫,雖然看似社交平台的註冊人數越來越多,

但卻其實真正的互動並不多,加上各種過度行銷的公司與商品,

確實對於「想要社交」的人覺得失去了「社交」的衝動與不能被滿足。

第二個部分,就是人類交際的承受能力,在知名的Dunbar’s number就有說道150定律,

他說著能與某個人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大約是100到230之間,

而這個比較明確的數值被大眾大該認為是落在150。

也就是說某個人知道其他人是誰,並且了解那些人之間的關係,

並具有穩定性、持續性以及凝聚力的互動行為,是需要花費我們的大腦皮質,

所以他是有一定的「承擔上限」存在,所以我們的社交能力是有上限的,

但當我們的因為社群平台越來越多,好友人數動則五六百甚至上千,

每天光是刷「友人狀態」就已經無暇應付了,所以反而缺少了好友之間的正常溝通,

最後所謂的「社交疲倦感」就出現了!


而除了「社群媒體」的社交倦怠,其實人們在現實生活當中也會有著倦怠,

其實當我們的生活充斥著大量的「無法回應」的關心與問候的時候,

以及我們有著太多不好面對的相處關係,又或是不知道怎樣回絕的看似無關緊要的請求,

我們的心裡跟情緒上都會出現一種逃避心理狀態,

而當這種無力感越來越重,我們就會越來越感覺疲憊,

慢慢的,我們會開始懶得去交際、懶得互動、懶得去跟別人對話,

而這樣的狀況最容易發生在公司的互動當中,而我們總會以為是因為工作內容而倦怠,

但其實那些疲憊感是來自於人際關係的負擔,

老是躲閃飄、沒有共同話題但卻一直跟你聊天的同事,

還有三不五時麻煩你、佔便宜的的那些沒能力的噗嚨共,

以及你不知道怎樣拒絕他們的前輩請託,

你因為不想要被「討厭」,所以最後自己變得很「疲憊」。


在人際關係管理當中,「他人的思考與行動」這樣有極高比例,但無法控制變數,

逐漸的會讓我們覺得無力,因為當我們把主動的選擇權交出去的時候,

我們無法決定,努力也不一定有回報,所以人際關係管理才變得棘手,

但不想被討厭,也沒有必要變成「萬人迷」呀!

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性,我們很難做到人見人愛,

那個你以為的「息事寧人」,其實只是一種過度的完美主義在自我折磨著,

要知道我們活著,並不是要受所有人歡迎,

即使你的職業是公眾人物類型的,要記住「受人歡迎」只是手段與方法,

不會是你的終極目標呀!

尤其為了討厭的人而忍受著厭惡感,強迫自己去適應或喜歡,真的是一件愚蠢的事情,

所以不需要勉強自己,真的開始疲於應對的時候,就沈默吧!

不用執著於和所有人都相處愉快,當價值觀不盡相同,真不用去花力氣維持關係,

勉強自己連討厭的人都要打好關係,真的只是在徒增煩惱,

你說沈默會被人覺得不好相處?但其實大家可能會以為你只是太忙沒注意到而已,

如果真的被詢問了,那就簡單的回應累了,所以沒有應對,

甚至可以洋洋灑灑地把我前面幾段的社交倦怠的理論跟他們說,

聰明的人會理解,愚笨的人會因為這理論難懂而決定離你遠一點的。


黑!親愛的網誌先生,如果你正因為人際關係而疲憊,

那請空出一點自己的私人時間吧!就算每天只有十五分鐘、半個小時,

讓自己獨處、放鬆,甚至不用去想說要跟自我對話,

也不用把這段時間當作多麼了不起或是很文青、高尚的時間,

不一定要你看本書,或是做一些「文藝」或是「感覺有氣質」的行為,

就只要努力的「耍廢」、「放空」,讓自己的社交圈暫時淨空,

遠離電腦、手機、平板,暫時與世界的斷線,

讓自己「一個人」、「不說話」好好休息吧!

每一個對社交疲憊的人,都應該有著「不說話症候群」的生病權利!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