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玖佰捌拾] 翻轉教室,老師的因材施教,教育的熱情還記得嗎?

這一部電影的名字,應該是很多教育界的人,在這幾年聽到覺得煩躁的名詞,
翻轉教室,其實在真正的定義是指教室不再是老師授課,
而是學生先在上課前理解,而課堂而變成老師和學生討論的一個模式,
所以剛看到這部電影,我身邊的老師們光是聽名字,就有不少人在翻白眼了。
(謎之音:你身邊到底有多少個失去教育熱誠的老師?)
但這部電影,說實在的我個人覺得前半部分老師們應該會覺得很舒壓,
後半部則是會狠心有戚戚焉的哀傷著,
然後再結局,會有一點點期待自己也會小感動一把的電影。
a1804099
就來說說這部電影到底在說些什麼呢?
他的宣傳標題就是「賤嘴教師遇上放牛班」,
而其實是在說原來在巴黎的明星中學教數的馮索(Denis Podalydes 飾),
他總是用極其尖酸苛薄的方式教訓學生,並且是一個相當有原則的老師,
完全不會因為家長、行政所以改變原則的毫不留情,
再一次小意外中,陰錯陽差地被借調到郊區的貧民區中學,
他因此被迫要跟一群沒有想要上課的屁孩們上課,
在一開始,馮索以為載貴族學校那一套專橫地的建立權威方式,
就能搞定這些學生,結果卻反而讓師生關係變得更加緊繃,
在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整人怪招招架不及的時候,
馮索開始去對不同學生、要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並且去理解學生,
同時他改變著教學的方式,放下對於學生的成見,但也不失去基本的原則,
從軟硬兼施到用鼓勵代替責罵的方式去教學,
終於讓學生對於學習有些興趣,但他的教學方式卻同時引起其他同時的質疑與校方的不支持,
而學生還是偶有的出包,依然造成他的教室在翻轉中有著震盪,
到底,這個改變的教學,是翻轉了教室?還是翻桌了教室?
 
說實在的這部電影真的比想像中有趣,他脫離了大多數法語片「議題」太過深入,
然後讓整部電影變得不好理解或是過於文藝的狀態,
這部電影相當的接地氣,算是很真實的呈現「中學教育前線」的現況,
想說,到底是怎樣的導演能做出如此貼切的現狀呈現,
稍微去查詢一下,才發現導演 Olivier Ayache-Vidal花了兩年的時間作田野,
他真的進到一所中學,跟500名學生和40位老師相處,
從觀察教室狀態、教室辦公室老師們的互動,甚至參與了學校會議,
確實他在電影中也呈現出這些很實感的學校日常生活,
因此在電影中,也非常仔細地捕捉到整個學校的氛圍,
而在學生與老師的變化與成長也很真實的被呈現出來。
 
 
畢竟是法語片,所以演員們我真的沒有很熟悉,
不過男主角Denis Podalydes演出的老師真的很真實呀!
不像是我們一般看到的教師電影,老師一定都帥氣又或是相當有性格魅力,
這個演員演出的老師,說實在的挺機車的,
並且也呈現出一個受到「制式良好教育」,一直在「制式良好教育」學校任教,
索出來的「大眾認知」的名師形象,確實被他呈現的非常完整呀!
另外我要說說的是裡面應該是配角,但卻很搶眼的學生Seydou(Abdoulaye Diallo飾),
他的演出非常搶戲,因為這個角色其實很複雜,
從一開始對老師的不爽,到有好感,接著慢慢的有著失望,到最後的感謝,
搭配著劇情的退眼,跟他角色背景的設計,其實都非常的表現傑出著!
我必須說他的演出相當自然,想想這個演員還是一個孩子呢!
 
來説說這部電影給人的感想,其實我不單純以「學生」或是「家長」的角度看這部電影,
在一般的角度看著這部電影都會說著因材施教的重要,
也就是在電影後段,馮索從所謂的升學學校到一般中學的時候,
在他改變教學方式,去對於不同的孩子有著不同的教育方式,
似乎也像是說著因材施教的部分。
不過,這裡要說一下,我覺得一開始,雖然老師們看了會有一點點快感,
但在升學學校,老師用「分數」給學生標記,甚至會對於學生的成績能力來評論學生,
這其實我真的不倔的那是「因材施教」,並非「成績好的學生」就應該被用分數評斷!
志玲姐姐那麼高分的人都說不要為他打分數了,是吧!
(謎之音:這是多少年前的梗!)
雖然好像他是在用反諷的語氣刺激學生希望他們因此進步,確實對於很鋼鐵心的學生可以試試,
但真的不是所有「成績好」的學生都應該鋼鐵心得!
電影中,我覺得在台灣也很有類似狀況的是「教育環境」,
在台灣,真的許多老師不願意到偏鄉教書,在偏鄉的老師不乏是新手老師,
其實這個在台灣國片「老師,你會不會回來?」也有帶到這個現狀,
而在偏鄉,好像不應該要求學生成績,但這是不是在教育上的一種藉口呢?
「不想學習的孩子」,是不是我們為偏鄉學校的孩子們所定上的標籤,
電影中有一個畫面很令我印象深刻,就是馮索有一段盛怒之下對Seydou説他以後一定是廢人之類的對話,
當他不懂如何跟學生溝通的時候,真的會很容易說出對於學生不友善的話語,
但慢慢的馮索去理解後,確實態度改變!
不過電影很可惜的沒有說到「馮索」怎樣讓孩子放下被他攻擊後的心,
我其實還蠻在乎,他沒有正式跟學生道歉這個部分!
但這確實也是現在很多老師,「在錯誤的處罰學生」即使知道自己錯,也不願意認錯的部分!
 
然後電影中有兩個讓我印象極為深刻的橋段, 一個關於拼字遊戲的實驗,
電影中馮索在課堂上發了一份拼字測驗,是要將單字重組之後變成另外一個單字,
他讓學生去回答三題後,發現有人答的出來,有人答不出來,
他問了學生:「對於身邊同學一直回答出問題而自己沒有回答出來的這個感受是什麼?」
學生都表示因為這件事覺得不開心、不爽、不滿,
這時候馮索才說說出在前兩題確實有人時拿到簡單的題目,而有些人拿到無解的題目,
但第三題卻是都一樣的,但其實不是學生們有些人程度差,
而是因為覺得自己做不到,或是自己覺得差人一等才放棄回答,
其實這就是,馮索開始改變自己也改變學生的重點轉著,
我們很容易因為一些其實不見得是影響我們的好壞的原因,而失去自信,但其實並不是如此!
這一個概念確實是這部電影很有趣的部分。
另外就是大家很多人在說的「因材施教」的部分,
對於兩次作弊,馮索用著不同的處理方式,確實也是很精彩,
不過這個部分,就是比較正常邏輯的,對於不同類型的學生,
選擇給予懲戒讓他們知道這個行為不好,跟選擇不拆穿藉此鼓勵他們主動唸書,
其實這卻是時老師如何去採用不同角度進行教學的的一個部分!
 
 
電影中,說了很多教育的方式,還有師生的互動,
我很喜歡的老師對於教育制度,有熱誠的老師跟失去熱誠老師的互動,
以及教師對於學生有刻板印象這些角度的述說,
真的在這部電影當中,可以看到很真實的學校。
真的是一部很適合「失去教育熱情」的老師的電影,
跟以往看到艱澀難懂的法國片不一樣,
也跟一般核心著重在「學生」故事的教育電影不一樣,從老師的角度去看「教育」這一回事,
同時也輕輕的點到一些「老師對於學生的刻板印象」、「教育環境的腐敗制度」,
整部電影很正能量,也很有教育性質,是一部寓教於樂的好電影。
親愛的網誌先生,你覺得教室會被翻轉?還是被翻桌呢?
以上!